努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全域城市化,促进城乡全面融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慈溪积极顺应城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创新改革机制体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沿海平原地区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在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得分92?郾84分,居全省第四名,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连续4年获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称号。
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把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路径
慈溪“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要立足市情,通盘谋划,合理统筹城乡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编制“规划图”和“路线图”,确保美丽乡村的高水平建设。
融发展空间和自然人文于一体的高起点规划。慈溪是以滩涂围垦形成的平原为主要地理风貌,乡村历史布局以围塘河堤而排列;市内人口密集、企业众多,民居建筑基础好。经多年建设村庄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但随着农民对“乡村美丽”的追求更多地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慈溪引入高水平规划团队和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编制了具有浓郁慈溪乡村特色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南部沿山精品线建设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等村庄规划,以及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部分镇、村根据各自特色也编制了美丽镇、村规划,沿杭州湾的崇寿镇、附海镇等镇结合海塘文化编制了
“美丽海塘花园小镇”等规划,沿山线方家河头村编制了“古山村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获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评选一等奖。总体规划注重结合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景观整体系统设计打造,充分展示了慈溪的自然景观特色、人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把慈溪乡村塘(河)、田园等最普遍的资源作为美丽乡村景观基底。在乡村文化上突出慈溪“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人居特色上以农民集居点为体现主要载体,结合河、田、种植物,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发展空间主要体现结合慈溪发达的现代农业,注重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这一整套“规划科学、城乡和谐、适度超前”的慈溪美丽镇村规划体系,各种规划有机衔接,市镇村三级全覆盖,为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基础。
集宜居宜业宜游和推动“三农”联动的多功能定位。合理的目标功能是美丽乡村科学规划的具体体现。慈溪美丽乡村功能定位多样,目标路径清晰。基本目标是建成“产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按照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推进慈溪“三农”联动,重点建设“四村”―――培育中心村、挖掘特色村、创建全面小康村、环境改造提升村;“二线”―――南部沿山线和中横线精品线,“五区”―――达蓬山运动休闲区、鸣鹤古镇保护区、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杨梅采摘体验区和大桥生态湿地休闲区。慈溪大部分特色村及部分中心村主要就分布在“二线”上,并有一半以上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线”如两条美丽的彩带,串起了大多省级特色旅游村和和中心村,在规划上为慈溪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和谐创造了条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实施
“创业增收致富、人居条件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并且结合推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四大目标联创,统盘与特色并抓,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15年慈溪市总共创建20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30个省级中心村、挖掘打造15个宁波市级特色村,形成“二线”和“五区”主要空间结构布局。所有行政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新的提升,全市80%以上镇(街道)达到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工作要求。
聚高要素投入和强执行推进的服务型保障。慈溪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保障各要素资源向农村集中,而且执行力上强势推进。一是高效投资拉动。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郾2亿元,其中单独安排2000万元作为“中心村培育工程”扶持基金,组建11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融资超过30亿元集中投资。在用地指示上给予重点支持,近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专项用地指标5115余亩用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同时实施“一村一策”的扶持政策,根据项目实际投入给予补助。此外,还强化整合帮扶项目,明确市级部门优先将各自牵头实施的相关项目向美丽乡村倾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实施全程考核。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列入本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常委会议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商讨决策;同时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镇(街道)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分解推进制,明确具体工作时段和节点。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做好按月对账,动态掌握进展情况。还创新实施第三方测评督查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会员和社会志愿者对帐督查,对建设进展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确保阶段性工作及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
“第一书记”联村。着眼美丽乡村
努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