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改的背景和目标
一、为什么说我国的基础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课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极大,素质教育的不到真正的落实。具体体现在: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观念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课程内容单一,学科体系脱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
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二、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体系,内容和结构,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五、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关键因素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纲要》明确指出,改变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性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七、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第二章课程结构
一、新课程的结构有哪些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新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方面的学习领域。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观念
2、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致力于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
自我总结新课程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