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
吴慧灵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确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目的是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4、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5、能够判断晨线和昏线,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学会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地理问题,如发现厦门正午太阳高度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明显,并与他人合作探究该现象的形成原因,能用适当方法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
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突破难点的关键:
弄清概念:经线、纬线;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黄赤交角与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规律
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作出的补充与删减:删:恒星日与太阳日在人教版阐述多,在中图版不做细致说明,由于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难,对其他主干知识的学习无关,因此可以删去,不做具体分析;补:地转偏向力在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中都有运用,即使课程标准与教材都没有要求在这里也是要补充。但降低要求,只要知道现象,不必追究原因。
课时安排:第1课时:复习初中的经纬线知识,讲授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2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
第3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形成黄赤交角,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日照图上分析晨昏圈在球面的变化以及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几何法求正午太阳高度,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本节作为交流课)
第4课时:四季的产生与划分,五带的划分,光照图练习及其讲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7月初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7月比1月离地球更远,为什么厦门7月比厦门更热?这与阳光垂直照射在地面的点的变化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与黄赤交角的存在有关
(板书)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关系用黄赤交角来表示。
(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的动画)观察内容:地球是怎样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否垂直?赤道面与黄道面是否在同一平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有发生移动?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后,教师板图小结如下)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道与赤道的关系说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并不是直着身子(即并不是地轴垂直黄道),而是斜
地球的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