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夏目漱石小说《心》的孤独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夏目漱石小说《心》的孤独感
摘要:关于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心》研究遍及古今中外,但以小说《心》中主人公的孤独感为研究对象却很少,本文旨在理解小说《心》的基础上,对主人公先生及K的性格、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考察身上所带的孤独感。
关键词:心;先生;K;孤独
笔者去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入接触了日本社会及日本人,感触颇深。于是阅读了描写日本人内心世界的小说《心》,从小说中寻找到了自己留学期间所感受到的东西――日本人孤独感。日本曾是以村庄为集团的共同生活体。明治维新之后,追求自我意识。结果使人们陷入了孤独境地。漱石将这一现象在小说中通过先生和K表现出来。笔者在考察当时日本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同时分析小说中表现的孤独意识。本论文在对小说故事情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考察主人公先生,K身上各自所带的孤独感。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漱石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介绍,其次分析、理解小说主人公身上各自所带的孤独感,最后得出孤独感这一主题。
1 夏目漱石及小说时代背景的介绍
作者夏目漱石于1867年,即江户末期出生于地方上权势之家,由于出生前家族日渐没落,两岁漱石被寄养,十岁又送回老家。漱石经常与父亲、兄弟意见分歧,关系不好。5岁母亲去世后,漱石离家独自生活。儿时的种种坎坷与不幸,对漱石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心》这部小说写于1914年,当时日本社会处于江户末期的封建社会到明治资本主义社会大变革期,“明治时期是一个充满了自由,独立,自我”[1]的近代化历史过程,然而,日本的近代化并不是自发性的,它是外力逼迫的结果,日本文明开花是“表面上的文明开花”这一言论漱石在明治四十四年【现代日本的开花】的演讲中提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外发的,简而言之,现代日本的开花是外表的开花,我们开花的一部分,大部分无论怎么自大的看来都是表面上的,然而,并不能因为它不好而阻止它,我们必须忍吞泪水而接受这表面上的开花”[2]这与小说中“先生”对倾听者青年“我”所说的话非常吻合,“生活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中的现代的我们,作为其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2]这句话道出了小说的背景即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近代化。
2 《心》中主人公先生和K身上各自所带的孤独感
小说中“先生”原本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书生,在被叔父欺骗受挫后,内心变得阴险,表面上还像以前善良温柔,其实内心深处早已为自己铸造了一个坚固的城墙,在利益面前做好了随时争斗的准备。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先生性格的侧面描写“周围无论怎么热闹,他都没有表现出多么兴致。最初一块儿来的洋人,那以后也再未露面,总是先生一人。”[2]去海边旅游,是个很热闹的氛围,一般同家人,朋友,恋人一起游玩,而小说中的“先生”总是一个人,“我”由于好友突然因故离开,感到格外孤独,故急忙寻找能一起的伴,当发现“先生”一个人的身影时不由得也感受到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这种孤独心情,然而孤独是先生的嗜好,先生始终保持独立姿态的内心世界在小说中有几处描写:
“先生: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生活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我:对不起,是说我不可信任吗?先生:不是专门说你不可信任,而是大凡人都不可信任。我:那太太也不可信任了?先生:我连我自己都不信任。

夏目漱石小说《心》的孤独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