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智慧:浮士德、王阳明和英式橄榄球
在组织变革的时候,知行合一是“破心中贼”的价值框架。
在德国中部的魏玛小城,有一处保留了300多年的房子,每一天都会迎来全球各地的游客,他们为这座房子的主人的文学作品所指引,来此朝圣。而魏玛小城的文化魅力,也有多一半因为他而被赋予。
相对于18世纪的德国人来说,无论是装修还是面积,这座房子都算是奢侈的。由于当地政府的妥善修缮,房子的布局依然和艾克曼初次见到房屋主人时的情形保持一致。站在那张深红色沙发旁,仿佛能听到房屋主人语重心长地对艾克曼说,“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顷刻,都有无限的价值,都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
这个房屋的主人就是歌德。
浮士德精神
很多人将歌德精神和浮士德精神相匹配,而《浮士德》正是歌德带给人类的不朽名作。一个努力走出象牙塔的老教授和魔鬼之间的交易,300年来被人人反复提起。因为这事关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
国内著名学者高全喜对浮士德精神的总结如下,“浮士德精神强调的是历史过程,意义就在过程之中,开始和结尾都是不足轻重的,人没有过程什么都不是,但是人在过程当中最终是虚妄的,即便是虚妄的,浮士德认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浮士德精神把宗教性最终变成了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富有实践性的历史过程,人类能够达到自我救赎。这就是浮士德精神。
”
浮士德精神是探索精神,将知识的边界进行拓展的救赎精神。汪丁丁总结了知识的三个路径:直接体验、间接体验和内省的体验。浮士德精神把三者进行高度统一,体验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过程。知识没有彼岸,人生就要进行无尽的体验。
野中郁次郎将第三种路径称之为“实践的智慧”。这类知识来自于对自我实际体验的深刻沉淀和对他人经验的深刻反思。它是结合主体当下的环境,经由信息的过滤和整理产生。
让人投入精力去实践的,是信念或者信仰。一个人相信这么做会带来价值,就是对的。How do know that you know,是实践智慧的根基,其中包含了why,what和how三个部分,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如何实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实践”对应了王阳明的“行”,即笃行。所谓知行合一,是建立在致良知的基础上。良知是心之本体,所谓恒照者。人通过内省,以求知行再现。善恶本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你若觉察到就要克制恶而行善,此为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反驳的是程朱理学中的先知而后行。正所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合一就是实践智慧,两者都是在一种强烈的信念指导下,将内心与现实实现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勇。知识产生价值,价值指导了行动,行动指向了理想,而理想引领了现实。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组织变革的时候,知行合一是“破心中贼”的价值框架。张瑞敏最近一年来对外界演讲时,很爱引用黑格尔的“熟知并非真知”,“过去成功的东西可能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制约你今天向互联网转型。”这正是他自己内心寻求实践智慧的写照。2000年,张瑞敏发表了《新经济之我见》,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颠覆意义。而彼时,中国的家电产业还处于价格战的酣斗阶段,思考互联网似乎是一件没那么急迫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因为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屡试不爽。
而张瑞敏却开始了在海尔大规模
实践智慧:浮士德、王阳明和英式橄榄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