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国事家事身后事
1944年9月8日,历史定格在这天下午。这一天,毛泽东写下了著作《为人民服务》,此后党的七大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并写进了党章。而作为“老三篇”之一的《为人民服务》,曾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今后仍将继续影响若干代人。
这篇著作,是70年前由一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张思德的殉职而起的。7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顾一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诞生始末和张思德的国事家事身后事,向读者解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父亲张行品在肃反中被杀害
张思德的父亲张行品是村苏维埃干部,也是张思德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张行品,1878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韩家湾村,祖祖辈辈靠租佃几亩薄田度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张行品的妻子朱氏长期患病,生下张思德7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长子拉犁干活,累得吐血,死在地主的田里;次子生病无钱医治,死在父亲的怀里。家庭的惨状,令张行品痛不欲生,社会的黑暗,滋生了他强烈的反抗意识。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大巴山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社会上到处流传着“红军专门杀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
”的消息。张行品连忙步行到巴中等地打听红军的消息,所见所闻令他深受鼓舞。1933年7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了仪陇城。几天后,红军下乡,张行品主动当红军的向导,挨家挨户宣传红军政策,配合红军抓捕恶霸地主。
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办事公道、严于律己的张行品被推选为韩家湾村内务委员兼土地委员。
川陕苏区建立后不久,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调集20万兵力分6路围攻根据地,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活动频繁,抢劫、绑架、暗杀等恐怖活动经常发生,韩家湾村就有几个革命积极分子被敌人抓去后残酷杀害。但张行品毫不畏惧,他说:“在反动派欺压下,我家死了两口人。为了革命的胜利,搭上我这条命也值得。”
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更激发了张行品的革命斗志,他工作更加积极。作为内务委员,他主要负责保卫红色政权工作,组建了村少先队、童子团。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动员了近百名青年参加红军和赤卫队。他还募集了大量的粮、棉、布等军需物资,组织民工翻山越岭送到长胜、巴中等地支援前线部队,而且每次均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红九军十五团政治处的表彰。
1933年10月,张行品将未满18岁的张思德送到了部队,嘱咐儿子要多杀敌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再立新功。1934年8月下旬,部队要开往前线作战,张思德顺路回家探望父亲,吃了饭后就匆匆离开了。谁也没有想到,父子俩这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20世纪30年代,张国焘在川陕苏区大搞“肃反运动”,制造了许多冤案,张行品尽最大努力保护本村受害人。1934年9月,村民张立品被怀疑是敌特而被关押,准备处死。张行品立即赶到县上说明情况,又托人写了保状,张立品最终被释放。同月,村民陈袁氏身穿苏维埃政府分给她的绸料衣服赶集,被误认为是地主而遭逮捕,计划次日押到外地集中处死。张行品反复说明真相,又回村找来一批穷苦人作证,陈袁氏才被释放回家。张行品保护了那些无辜者,但他却无力保护自己,最终牺牲在
“左”倾路线执行者的屠刀之下。
原来,当时韩湾村的村苏维埃主席胡南台好吸大烟,张行品素来对此看不惯,多次劝说,但胡不但不戒除恶习,反而多次向张行品索要从富人那里没收来的大烟供自己享受。张行品当然严词拒绝。1934年9月的一天,张行品准备把打土豪收缴的财物上交乡苏维埃,胡南台欲拿走一些烟土,张行品不允许,两人为此大吵一架。胡南台没有得逞,怀恨在心,一个歹毒的计划在脑海里形成。这年冬天,他趁去县苏维埃开会之机,向县政治保卫局诬告张行品包庇富农张炳均、范有万。其实,张、范两人并非富农,也是穷苦人,一调查就能真相大白。但在当时的“肃反”扩大化中,谁会来调查呢?有人告发就是“铁证如山”,“包庇坏人”就是犯有死罪。
县政治保卫局听信了胡南台的诬告,随即让胡通知张行品到巴中开会。张行品以为有重要任务,连夜赶路,但他一到达目的地就被捆了起来。审讯人员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供认“犯罪事实”,张行品拒不承认,再三申辩,但无济于事。几天后,他在巴中顶山被杀害,时年57岁。
1987年,韩家湾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的请求,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报告。经原南充地委、县委派专人走访调查,查清了事情真相,县人民政府遂于当年11月为张行品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3月,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冲破川敌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勇敢顽强,右腿中弹也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击毙敌军射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受到战友们的赞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
张思德的国事家事身后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