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不孕源流文献述要
摘要:中国古代在女性不孕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卓越的成效,现爬梳古代主要经典妇科专著、中草药书籍以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它们在女性不孕病因、病理、治则、方药等方面进行源流文献述要,以期总结出对现代女性不孕诊治有意义的部分。
关键词:女性不孕;历史;文献;述要
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009-03
不孕症[1]即有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者。中国古代对女性不孕的论述有着悠远的历史,有很多说法包括“无子”、“断绪”、“绝产”、“全不产”、“绝子”等等[2-5],其中“全不产”指的是原发性不孕,“断绪”指的是继发性不孕。古代中医对女性不孕的理、法、方、药有着独到的见解,曾有《傅青主女科》等专著出现,但限于失传等原因,而未形成系统的独立专科。2004年笔者曾对“中国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献”进行了考证[6];但至今未见其他作者对古代女性不孕源流文献进行述要,现再次不惧才疏浅陋,与研究生一起爬梳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宝库,对女性不孕进行管窥,以期对古代男女不孕不育诊治形成[JP2]完整的总结,找出对现代女性不孕诊治有价值的部分。
[JP]
1病因病理
对于女性不孕病因的认识,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古人的认识逐渐完善,并逐渐全面地认识到其病因病理,为后人对其治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西周《周易?系辞上》有:“乾……其动也直,是以大生;坤……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的论述。《山海经》中有“鹚,食之宜孙”,“鹿蜀佩之宜子孙”,“员叶而白?础⒊嗷?而黑理、其实如积、食之宜子孙”等记载。
战国时期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妇女“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对不孕病理提出“治病求其本”论述。《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此生病,……,其女子不孕”;文中记载[7-8]督脉生病,女子不孕,是指一部分生殖器发生疾病而影响女子不孕;又督脉与肾关系密切,督脉有病,常影响肾中阴阳失调。病因以虚而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怀而无子也”,这是医籍中最早提出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秦末至汉初古籍《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论著,载:“月朔(经)已去汁口,三日中从之,有子”。谓女方月经干净第三日中交媾,可能受孕有子,所述已明确男女交合须避开经期,受孕时间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当据此择时交合而受孕,可见该书择时受孕的思想当为优生学之首倡。
两晋南北朝时期,王叔和在《脉经?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记载,曰:“脉微弱而涩,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在不孕疾病中,妇女脉微而涩,多与精气不足或气滞血瘀有关。
隋代时期,巢元方在《?T病源候论》中以实而论:“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二冷,故无子”。
唐代时期,孙思邈《千金方?求子论》云:“欲求子者,当先知夫妻本命,五行相生,及与德合,并本命不在于休废死墓中者,则求子必得”;“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羸百病所致,故有绝嗣之患。《千金方?种子法》曰:“浅则厥阴之分,融合之方,故能发生;所以受胎之处,在浅而不在深也;非月经来后,皆不可用事,惟
中国古代女性不孕源流文献述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