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
隆德一小黄喜鹏
舞蹈进入音乐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如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的学习中结合藏族舞蹈的退踏步、踢踏步的学习;《我爱雪莲花》的学习中结合维吾尔族的绕腕;《我也骑马巡逻去》的学习中结合蒙族的吸腿跑马步等。动作有趣,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唱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这样做减轻了学习压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歌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如在第五册的认识节拍2/4、3/4这一音乐知识教学中,通过呼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的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舞蹈教学时,当孩子们掌握了所学的动作时,不要忙于合音乐,如在进行《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动作,然后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孩子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最后再合着老师的琴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好习惯。
(三)面向全体学生,边歌边舞,自我表现
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中提倡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如学习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教师分别教会男女同学不同的哈尼族舞蹈动作,让男同学觉得有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感觉到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能充分表现自己,让女同学和男同学一起配合的做动作。在边歌边舞中,使每个学生既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找到了合作的乐趣。再如在学习《什么动物出来玩》这首歌曲中,教师充分利用舞蹈教学,把小兔子、小猫咪、小鸭子、小鸟等动物的动作加以舞蹈化,然后再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引入民族舞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