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计划”能否提振翻译
“英语文学真的只有《哈利?波特》?日语文学只有村上春树?西语文学只有《百年孤独》?远远不是。属于过去的――逝去的经典,还有属于现在的――开放的思想,都隐藏在开放图书领域,何不加入我们即刻行动?”
这段听来很有煽动力的话,是东西公司“古登堡计划”的宣传词。这个针对公版图书,采用协作翻译方式,以电子书形式出版,译者通过版税获取稿酬的民间翻译项目,自7月初上线以来,不但在图书出版界引起了争议,也因其新鲜的翻译方式,让人们对提振低迷的图书翻译市场充满了期待。
翻译的新鲜模式:协作翻译和译者版税制
今年5月,李婷和她的同事、译言网创始人之一的赵嘉敏在纽约出差。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大阅览室里,一半以上的桌椅都坐满了用电脑阅读的读者。那个画面让他俩深受震撼,“这么多的世界文明成果,如何能让中国的读者也享用到呢?”
早在40年前,美国人哈特便发起了号召志愿者将书籍电子化,供人们自由使用的“古腾堡工程”。至今这个工程已经收入了4万多本版权保护期届满的公版图书。而如果能将这些公版图书翻译到中国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件益事。李婷他们遂决定从中选出部分作品,利用译言社区的优势,从民间选拔译者翻译成中文,以电子书的形式放在东西公司旗下的电子阅读应用
“唐茶”上发售。
7月初,这个被命名为译言“古登堡计划”的项目上线,至今已经推出了四期,分别冠以“世纪之书”、“伦敦风物”、“早期科幻”和“哥特小说”的主题。李婷说项目组初步计划到今年年底要出100种左右图书。
协作翻译是“古登堡计划”的一大特点。计划选定的每本书会交给2~4个人组成团队,―本10万字(中文)左右的书,翻译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半月。
事实上,这并非协作翻译在译言社区的头一次尝试。早在2008年底,承接凯文?凯利的《失控》时,便因最初的独立译者进展缓慢,“逼得”赵嘉敏在社区里招募选拔译者;去年市场大卖的《乔布斯传》,也是由于出版周期紧迫,中信出版社找上译言网,从400多位报名者中最终选取了4位合作翻译。这种“众包”的形式虽解决了传统出版的一位译者短期无法完工的困局,却也带来了对于翻译质量和文字风格上的种种质疑和诟病。《乔布斯传》上市20天销量便过百万,创造了业界的奇迹,但因翻译生硬和风格不一被很多读者斥责“不忍卒读”。
针对此种指责,李婷强调,译言网在找寻译者的前期阶段就尽量保证风格接近。翻译期间,几个译者除了各领一部分自行翻译,还要进行
“互校”。在质检阶段,译言网会从社区的优秀译者中挑选出每本书的负责人和“精评师”,分别对整本书进行终审、统稿和抽检把关,还会把翻译好的部分章节放到社区的公共空间供大家评判。
加入这个计划的译者迩东晨说,此前他给某出版社译书时,便遭遇了好几个人共同翻译,但缺乏负责人统稿的局面,最终成稿让他“很不舒服”。相比之下,译言网的这几道把关程序“还是为翻译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不过,业内人士对于协作翻译的态度仍偏保守和谨慎。多数人认为“通俗的、时效性强、非虚构类”的作品采取“众包”形式,可让公众尽早接触新书,但文学作品则另当别论。“翻译是有很多可能性,但每一个译者制造的只是一种,你想,对于一部风格统一的作品而言,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声音,那不是很荒唐吗?”法国文学翻译家袁筱一质问。
除了协作翻译,“古登堡计划”有别于现有
“古登堡计划”能否提振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