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汪麻雀儿”把乡睛绘成纸上的“荷塘月色”
眉山市仁寿县,古称陵州。作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这里也是诞生传奇英雄和艺术大师的一片热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名相虞允文,以及近代国画巨匠石鲁、冯建吴兄弟等,均生于斯长于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新春,这20字小诗一夜之间感动了亿万中者也慕名前往仁寿县城,拜访一位在眉山、在四川卓有声望、以工笔见长的花鸟画家。执着的乡间“麻雀儿”
“找‘汪麻雀儿’嗦?我们仁寿人都晓得他!就在前面路口左拐县青少年宫里头!”2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七。经过一位大爷引路,记者走进位于仁寿县青少年宫内的汪晋权画室。
“要注意画中线条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准确表达所画对象的特征和精神。”汪晋权正在为几名学生指导习作。教室前端的墙上,挂着他刚刚参加眉山国画院2018迎春中国画作品展的参展作品《乡趣》:一只麻雀站在农家竹子搭建的丝瓜架上,张望着青翠欲滴的丝瓜叶子中隐隐显现的几根丝瓜,以及一朵朵鲜艳的丝瓜花……果然乡趣十足!
生于1958年的汪晋权,是张大干再传弟子,从事中国画研究、创作近40年,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眉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但再多头衔,都没有“汪麻雀儿”这一个响亮。
“因我画花鸟,尤喜画鸟的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圈内个别同行这样叫我。”汪晋权说。在眉山,流传着一个关于“汪麻雀儿”的故事:大概在2000年,某次全市文化系统开大会,时任眉山市委一主要领导在会场上点名,“汪晋权来了没有?你的麻雀画得好,不愧叫‘汪麻雀儿’!”从此“汪麻雀儿”声名鹊起,在仁寿几乎家喻户晓。
汪晋权正在创作“田夫”的学画生涯
汪晋权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田夫”。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出生的笔耕者,一只从田野里飞出的麻雀。
1978年,汪晋权从仁寿县钟祥高中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始建乡河溪村5队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我那时人勤快,三下两下把活路做完,就跑回家去画画。”汪晋权家有六兄妹,家境贫困,但酷爱画画的他总是挤攒出钱,去购买画笔、画纸等。为此没少受到父母的责骂和乡亲们的误解,甚至白眼。
1980年,汪晋权参加仁寿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第二年,作为仁寿县美术骨干,参加乐山地区的美术培训。1984年,仍在农村务农的他,作为唯一一位“在岗”农民,参加了乐山地区文化局主办的长达一年的美术培训班学习,从审美认知和技术理论着手,系统学习中国画技法。他先后拜张大干弟子王永年、龙国屏为师,并得到四川画坛名家万一宾、李方惠夫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段七丁等众多先生指教,画技日益精进。
那时身处农村的汪晋权,每天与乡村自然生活在一起,对自然界中各物种的物理物态,尤其是各?N鸟儿的嬉戏飞鸣动态变化,有更多机会深入接触观察,为他今后绘画方向――花鸟画的选定,和他在画面中对图式对象的获取、所画“麻雀”情感动态等,起到了一定的奠定作用。在他的花鸟画里,所画对象合理有趣,趣中有情。
1981年,是汪晋权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他所创作的国画《我也要去》,入选全省建党60周年美术作品展。而当时整个乐山地区只有7幅作品送展。“我画了一位母亲手拿镰刀,提着水罐,一个小女孩背着篮子,母女俩一同到地里收获。主要
仁寿“汪麻雀儿”把乡睛绘成纸上的“荷塘月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