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新的教育观,育完整的人
天山六中裴焕民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四个问题。
一;如何培养优生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优生”作个大致的界定——这里所说的“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我们从“新生报名册”上与“优生”初次“见面”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能成为“优生”,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结果。现在进入初中,要成为“优生”,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尤其要看到这些
“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比一般学生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
,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
,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言,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多数“优生”基本如此,只是有的侧重于某些方面,有的偏重于另外的特点而已。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一好遮百丑”、“晕轮效应”,把他们的优点有意无意地夸大;而把他们所独有的思想、行为缺陷忽视了。
根据我的体会,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一般说来,“优生”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教育应从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抓起。要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起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一般说来,“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
“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阻碍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少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优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精心教育,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对“优生”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童心。以下情况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由于他们在同学中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这些毛病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怎样使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呢?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他们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他们作为普
树新的教育观,育完整的人Microsoft Word 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