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精).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电影《喜福会》由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反映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佳作。电影中,中美两种文化频频接触、碰撞、整合,文化涵化的现象无处不在。
一、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与整合是文化类学的重要概念。文化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整合性、适应性及变迁性的特征,而文化的变迁又包括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1}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指一种文化经历进化、涵化、冲突、同化、融合、趋同和整合等多种变化方式的过程。涵化是一种文化变迁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2}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只有长期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和大量传播,涵化才能最终完成。涵化的重要环节是对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须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在采借中从对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发生改变。所以,涵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长期相互接触、交流的一个重要概念。
影响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这点直接决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接触得越深,影响越多,涵化的结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衡也会对涵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一般处于“高一级”的文化往往对“低一级”的文化施加的影响力更大,而相对弱势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过程一般分为接受(采借)、适应(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种情况。接受(采借)发生在涵化的最初阶段,主要表现为接触、传播、选择、采借等。适应阶段主要指对接受来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从而完成涵化的过程。当然,在涵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文化抗拒的现象,即由于不能接纳对方文化而产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现象。
涵化既是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又是对本土文化重新估价、反思和改铸的过程。它的结果应当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3}然而,在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社会进程中,涵化带来的结果可能会使原先的文化发生改变甚至变异,但是这一现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也许更能适应不同文化的相处和当下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二、解读电影《喜福会》的涵化现象
作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电影,《喜福会》的内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服饰和配饰方面来看。电影中的两代华裔母女,从穿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母亲们在中国生活时期,服饰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裤子为主,移民到美国之后,虽然也会着西式的套装,但很多时候还是能从服饰中找到许多中国的元素,比如质地、样式、花色和图案等等。可以说她们到了美国之后,服饰上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受西方影响不大。而女儿们的打扮,已经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装和套裙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为突出,她几次出场都是身着西裤、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从配饰来看,母亲们身上佩戴的项链、耳环、戒指和手镯都基本以玉石为主。玉石象征着内敛,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静雨蓝梦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