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大潮来袭
人们现在可以约什么?除了“炮”以外。
中国论文网/3/view-
最近我的有车的朋友们,积极地加入到拼车的大军中,在上班的路上或者回家的途中,捎上一两位同行的朋友,既分担了油费,又节约了能源,环保又有钱赚。
在更早之前,我的喜爱穷游的朋友们,通过建立社群,将自己家里的沙发变成社群资源,为来本地旅游的群友提供免费住宿。
或者,依托互联网更为便捷的社交平台,不乏一大群年轻人发帖求“拼旅游”、求“拼吃饭”、求“拼钱”创业,甚至闲置物品交换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拼”生活。
我们曾经粗浅地以为这是一种极具时代张力的生活方式,但在现在看来,这恰恰是人们对“共享经济”的强烈诉求。
“共享经济”博出位
何谓“共享经济”?
早在1978年,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就给出了解释:“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可以通过参考Uber的运营模式建立对这种经济模型的理解。Uber的客户端就是上述的“第三方平台”,而与Uber签约的私家车司机即为闲置资源的拥有者,通过为客户提供经济高效的搭乘服务,实现资源的剩余价值。
另外,在这个模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自由”。一方面车主可以“兼职”打工――这远比一份朝九晚五必须严格执行的“长工”轻松得多;当然,没有什么比不费力气地增加收入更加令人愉悦。
以前我们经常抱怨,城市里没有邻居,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高昂的生活成本,它使得人们不得不努力为生活打拼。但通过”共享经济”反而可以收获更多的人情味。比如,你在邀请别人搭顺风车的途中,多了一位陪伴者。即使某些极擅攻击性的人物,也不可能会对你说“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此刻,她正看着你分享收入的朋友圈暗暗垂涎。
通过互联网的置换或分享,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起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产品(或服务)共享是“共享经济”的高级状态,包括产品(或服务)生产共享和消费共享。
它的前身或许可以追溯到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时期,在计算机公司里诞生的“众包”。当一家企业承接了一份工作时,会将细分的不同诉求转卖给更多的专业领域公司――这就形成了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共享。
而在消费过程中,产品(或服务)的所有权者邀请更多的人来直接或间接享受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不仅是把我的东西攥在手里给你看,而是努力挖掘其可增长的溢出价值。
共享经济或许会对社会稀缺资源或扶持弱势群体有助益,但由于其完全打破了过去的供求关系,使社会生产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按需分配是核心
在婚姻关系中,我们经常说“我的就是你的”,同样是共享了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那么“共享经济”能够改变产权观
念吗?
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但是“共享”的参与者通过信誉资本的累积创建合作的基础,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合约型社会”。互联网助推下解
“共享”大潮来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