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让数学不再“冰冷”
周智雄
“数学是冰冷的美丽”,这句话曾被我这样的一批数学老师奉为至理名言。当简单粗糙的教学方式遭到质疑时,我们便举起这个“挡箭牌”。日常的教学工作,我态度认真,要求学生也一丝不苟,至于教学方式有无创新、学生对数学是否感兴趣等问题,好像都与我无关。一旦有家长问起孩子为何厌学,我便理直气壮地回答:“数学本来就是枯燥而艰深的,要不怎么称为‘冰冷的美丽’呢?告诉孩子——数学是必修科目,不由得他喜欢还是不喜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冰冷”的数学课堂,终于换来学生“冰冷”的回报——在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全班孩子,包括我最器重的几个尖子生,无一例外都把数学列为“我最不喜欢的学科”!
这无异于当头棒喝,让我如梦初醒。痛定思痛,我琢磨:数学课一贯的“冰冷”面孔如不改变,一定难以唤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总觉得数学没趣、不好玩儿,我该怎样突破这一“瓶颈”呢?尽管报刊上登载过不少“简约数学”、“深度数学”一类的教改成果,但一一考量之后,感觉都不符合我班的“国情”。回顾与小学生打交道这些年的经历,我突然有了主意——故事教学法!我深知,所有孩子都难以拒绝故事的魅力。就当时来说,尽管他们并不热衷于上数学课,但是,对于我推荐的《数理化通俗演义》、《天才趣味数学》等书,简直爱不释手!我曾是中文专业的本科生,也会讲故事,为什么不自己创编一些与课本同步的数学故事呢?
说干就干!从此以后的数学课,我尝试将当天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娓娓动听的故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常就特别留意身边的大小诸事,广泛阅读报章资料,凡是与数学有关的东西,都立刻记录下来,以备创作“数学故事”的不时之需。不过,我的“故事数学”教学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有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我心里还是没底。就着这些困惑,我请教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数学教育专家孔企平先生。孔教授认为“故事数学”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有尝试研究的必要。他还给我推荐了荷兰的《足球数学》一书,希望对“故事数学”研究有所帮助。从此,我更是信心百倍!讲故事、学数学,我和学生都乐此不疲。
生活小事好亲切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令三年级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以前教学375+999、4425-2998一类的简算,学生老爱忘记“多加了的部分要减去,多减了的部分要补上”的原则。这次,我将枯燥的计算题编入了《“久久久”与“发发发”》的故事中:
“丽丽同学已经积攒了375元零花钱,由于她学习成绩提高特别快,春节时,奶奶给她准备了一个大红包——压岁钱999元,谐音‘久久久’,老年人总想图个吉利嘛!现在丽丽共有多少钱?”
学生一听便来了兴趣,列出算式后,很快找到了简算的方法:把999看成1000元来加,再减去多加了的1元,即:375+999=375+1000-1=1374。
我接着讲故事:“丽丽的外公要给她发压岁钱了,他也选了个吉祥数字——888元,谐音“发发发”呀!那么,丽丽现在共有多少钱呢?”学生列出算式1374+888后,有的把888看成1000,再减112就得2263;有的则把888看成900来加,再减去12。孩子们对于计算的过程讲得头头是道,就像给自己算账,一点儿也不含糊。“多加了的部分要减去”的道理原来一点儿也不深奥!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在
故事让数学变得简单有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