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主讲人:陈彩云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八讲:家族暨个人文献
1、宗族文献
2、个人传记资料
1、家族文献
思考题:中国人为什么要修族谱、家谱?
中国作为家国同构的典型社会。
宗族势力发达,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宗法传统,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
家族文献
早先中国人修谱的目的是为了理清血缘,保证帝王、诸侯、卿大夫社会地位的代代传承。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旧氏族逐步衰落,但社会上门第观念依旧盛行,修谱依旧盛行,主要为了保持门第和缔结婚姻的需要。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著名琅琊王氏家族。
族谱修撰制度的确定
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得家族沦替频繁,家族变成无用之物。
宋代是谱牒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教化的敬宗、收族功能代替政治功能,由官修变为私人修撰。
明清是我国家族修撰的高潮时期。
族谱内容
谱序。
凡例
字辈。
宗规家训。
家谱纂修
家族纂修一般由本家族内最负名望或族长倡议,成立。
经费来源。
祭谱仪式。
家族资料来源。
族谱的价值
文物价值。
人物传记资料,家谱记载人口情况尤为详细,是研究人口,婚姻情况的重要资料来源.
诗文资料。
家谱价值
移民史重要资料来源.“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宗族制度史的来源,其中最著名的徽州宗族文书。包括大小买卖文约、招承租约;更有宗族文书、立议合同书、阄书、继书、招书、遗嘱、诉讼文书、赋税票据、赋役文书、官文、告示、会书、信函、家乘宗谱、祭文祭礼、誊契薄等。
族谱材料不足之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攀附假托。
书善隐恶。
历史文献三 文献学 教学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