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训练研究
张书绅
(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百老汇打字并校审)
怎样训练高音和唱好高音,是声乐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在演唱高音和训练高音方面,都有各自的经验和见解,各家的主张不一,说法各异,有的甚至是非常矛盾和对立的。如有人强调唱高音时要提硬口盖[1],张大嘴,嘴要张大到能放入三指;有人则主张提软口盖,张小嘴,并认为唱高音需要的是横膈膜、软口盖、小舌头同时上提[2]。有人强调唱高音时,嘴要竖着唱,竖唱法能打开喉头、站稳咽壁[3];有人则主张嘴要横着唱,横唱法用于高音者居多,这种唱法没有过多的气息压力,能使声音轻巧,灵活而富有弹性[4]。有人强调唱高音时用“MASK”唱法,把声音送到面罩上[5];有人则主张用“CLOSE”关闭唱法,唱“A”时带点“O”的音色,唱“O”时带点“U”的音色,把声音逐渐变圆、着色,这样唱能很快地统一声区,获得良好的高音[6]。有人强调唱高音时要“单焦点”(单共鸣点)的,要感到共鸣点是在两眼中心的眉心处振动[7];有人则主张是“多焦点”的,根据不同音高,共鸣焦点是在不断移动和变化着的[8]。还有的认为:高音要向前唱、向上唱、向后唱、向下唱[9]、打哈欠唱、半打哈欠唱、叹气唱[10]、等等。
为什么各家的说法如此不一?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说法之所以不一,这是由于各个人对于声音形成的自我感觉和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对于声音的解释和强调的角度也就不尽相似的缘故。尽管各家的主张不一,说法各异,但有的还是可以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的。事实上,要成为一个真正有造诣的声乐工作者,是应该掌握多种演唱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因此,我们对待各种声乐理论和演唱技法方面的一些问题,要用实践来检验,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要盲目相信,只有坚持这一科学态度,我们才不至于在众多的问题中昏头转向,才会逐渐从迷雾中觉醒过来,吸取各家之所长,弃其不足,兼容并蓄,发展创新。
多少年来,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促使我对声乐技术和声乐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和探讨,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道路虽然是坎坷和曲折的,但最后终于能悟出一点头绪,摸索出了一条训练高音的可行之路。
根据歌唱的心理和生理等因素来分析,我认为训练高音必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训练高音歌唱技能——特别是声带的灵巧性;二、要培养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的协调和平衡;三、要激发精神,意志和心理的因素,来调动高音歌唱机能的积极性,并形成其习惯性。
根据这三方面的任务,可以用下列几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男、女高音)来进行训练。
一假声轻唱
轻声是训练假声的主要手段,假声是获得头声的有效方法。
“假声”唱法,是我国戏曲和民歌普遍采用的一种演唱高腔的科学发声方法,如京剧中的青衣、花旦和小生都是采用“假声”来演唱的,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上党梆子和山东莱芜梆子,以及四川高腔等等剧种的某些行当,也都是运用“假声”来演唱高腔的。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剧种都采用“假声”来演唱呢?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假声”唱法很容易发出高音,而且是这种声音很富有生活气息,音色又非常清脆、嘹亮和感人的缘故。
“高腔”必须依靠“假声”来完成,而“假声”必须轻唱才能获得“高腔”。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多年来,我就运用“假声”的手法,并加上轻柔的U音来训练学生的。实
高音训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