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上)
蔡厚淳
(一)
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是后人推崇备至的历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还有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启超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蒋介石崇拜王守仁,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 “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
关于王守仁的家世生平,明史有《王守仁传》。该传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是最能准确评判王守仁的生平:“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系浙江余姚人。其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状元。此后,王守仁随父移居绍兴。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能改,王华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于河中。王守仁因而顿悟,当即赋诗一首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决心以诸葛亮为榜样,干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终于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他以文官授兵部主事,怀疑其中有诈,便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王守仁提起弯弓,连发三箭,结果三发三中。不但没有难倒王守仁,反而使他在军中的威信倍增。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人们又称他为王阳明。
王守仁病愈后复职。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南京二十几个官员联名上疏,弹劾刘瑾,但弹劾的官员反而遭到迫害,或罢官或入狱。此时,职位较低的王守仁勇敢地站出来,上疏皇帝,指责刘瑾,为这些官员辨冤。结果,他也被在朝堂上当众打了四十大板,并贬到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贵州修文县的龙场做负责接待过往人员的
心学——王守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