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与艺术作品
摘要:由于“灵光”产生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传统艺术作品的冲击,因而从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史来探寻“灵光”在艺术作品中是否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灵光”在艺术作品中意义与价值的判定来重新看待艺术及艺术作品,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灵光”;价值;摄影;复制
本雅明对“灵光”这一概念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于“灵光”,他的观点是:“人们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光韵这个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1]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作品仪式消失掉了,并且以时间和空间的在场为特点的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也消失了,因而艺术作品的历史传统和价值意义以及其存在的权威性统统消失了。而消失的这些因素都是具有崇拜神秘和神圣性因素的情感。由此可见,而历史是人的历史,自然要被人所感受,因而历史的“灵光”与自然对象的“灵光”都与人有关,因为有人的参与才使其具有了意义。另外,从膜拜价值发展到展示价值,艺术作品由具有“灵光”到丧失“灵光”的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关注角度从对时间和空间的共同重视转换成为了对空间的着重关注,即用历史和存在范围的双重眼光来看待传统艺术作品,而用存在空间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艺术作品。因此,
“灵光”也是具有主观倾向的。“灵光”失去的并非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本质,而是一种观念,它是在旧的艺术观念在受到挑战,而新的艺术观念尚未建立之时而被突显出来的艺术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这种观念是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是不会影响艺术的真正价值的。
1摄影与绘画
摄影形成了一种独立于绘画之外的艺术形式,绘画却遭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摄影态度的变化,导致相片逐渐失去了“灵光”,而摄影家却寻找各种手段来制造“灵光”。从1880年起,摄影就开始“致力于模仿‘灵光’,运用各种修饰伎俩,尤其是借助一种名为上胶的技法来伪造。”[1]“一直到世纪之交,摄影还一直想要模仿印象派画家,于是它开始使用苯胺作为感光剂”[1];另一方面,在摄影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大部分也都是画家。从某种意义上,摄影在艺术领域中争取到的合法地位并不是依靠初期摄影所具有的“灵光”,而是因为摄影本身所具有的与绘画不同的,独特的艺术性。而摄影之所以要在取得了艺术领域中的合法地位后模仿“灵光”,则完全说明了摄影所独有的艺术性在当时的摄影家意识中未得到强化,以至于这种艺术性竟常常被弱化甚至无视。可以说,“灵光”是艺术家从绘画向摄影过渡的过渡期审美趣味。
银版相片的内容大多是人像,由于技术的原因“铜版感光偏低”[1],而使相片中的人像跟绘画艺术中的素描肖像很相似,又因为银版相片中的人像是现实中人物的复制,而且这种相片的价格昂贵,因此具有与绘画一样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另外,摄影产生的初期,人们对摄影所拍摄出的人像与绘画肖像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
“一切都是为了流传久远”[1],透过相片中的宁静而走向永恒。因此,早期摄影与绘画一样具有膜拜价值。然而,伴随着相片清晰度的提高,人们感到的是早期相片中的宁静感被打破,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相片给人带来的震惊。为增加相片艺术性,摄影家
“灵光”与艺术作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