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高慧群,1979年 5月出生在通辽市科左中旗七棵树乡。1995年9月,16岁的高慧群怀着寻求人生道路的理想,登上了去往通辽的列车,来到表哥开办的摩托车修理部当学徒,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
学徒的日子里,高慧群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明白。在那段时间里,小慧群想念父母时只能偷偷地哭;师兄欺负他,说他笨,说他无能,甚至有时因安装差了一个零件,还用脚踢他,他都默默地忍受。有一次,高慧群坐在火炉边,脚蹬着炉子取暖,困得不行,就睡着了。胶鞋的鞋底被烤焦了,高慧群在睡梦中疼醒,脱掉鞋子一看,竟被烫出满脚水泡,疼得他几天无法入睡。在这种环境里,高慧群没有叫苦叫累,一心只想把技术学通学精。白天,他认真看着师傅们的修车技术,记准每一个细节;夜里,他除了看书外,把白天学到的技术认真做好记录。就这样,高慧群用了近两年时间,终于师满出徒。
高慧群回乡后决定成立摩托车修理部。万事开头难,一个从未有任何收入的小青年开修理部,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为筹措启动资金,高慧群用了5个月的时间,上门为客户修理摩托车,积攒了一定的存款。又经全家人动用所有的关系,东挪西凑了部分资金,购进了开修理部的设备。
摩托车修理部虽然成立了,但在营业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修理主要是买方市场,也就是修理服务对象由有经济实力购买摩托车的阶层决定。针对这一情况,高慧群经过仔细分析,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思路,通过几件事情,就让自己的摩托车修理部很快打开了局面。1997年10月的一天,宝龙山镇一个很有名气的人摩托车坏了,这是一辆比较高档的摩托车,他当时没有看得起高慧群的修理部,把摩托车送到一家老字号的修理部修理。修车时因为没有一种零件,到高慧群修理部来购买。当时高慧群这儿也没有这种零件,并且整个宝龙山都买不到。但高慧群却向他保证,只要摩托车放在这儿,下午5点前准能修好,否则,分文不要。在征得用户同意后,高慧群立刻赶往通辽市买零件,下午2点到家,终于在4点之前修好了客户的摩托车。还有一次,高慧群的修理部来了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同志,为一台上万元的摩托换机油。高慧群很快为这位顾客换好,并送走了她。可是,没过20分钟,这位顾客又回来了,指着自己连衣裙上的油污,非常生气地说:
“你们这些修车的,太不小心了,你看,我的连衣裙都搞脏了,以后我再也不来了。”高慧群发现,连衣裙上的油污是自己在换机油时没有注意,工作手套上的油污按在了座位上造成的。这件事情对高慧群触动很大。他立刻去通辽市买进了一台洗车机,主动地去找这位女顾客,免费为她保洁车辆一年,令她十分感动。由于服务态度好、技术质量高,高慧群的修理部受到客户的极大青睐,当他涉足摩托销售时,便一发不可收拾,轻轻松松掘得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
高慧群的父亲高凌才先后任七棵树乡副乡长、协代苏木党委书记、哈日干吐苏木党委书记。任职期间,有一件事情高凌才难以解决,那就是每年都有农牧民买到假肥和劣质肥的事件发生。老百姓一年的辛苦收入往往就被这些假肥、劣质肥坑得分文皆无。高慧群到乡下去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情,对他触动很大。他想,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化肥厂,就不能制肥?一定要开一家让农民真正放心的化肥厂。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十分赞同,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做得对,为父支持你,我们不为了挣钱
为了大地的丰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