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过程中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货币政策缩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民间借贷市场空前活跃,由于其借贷利率高的特点,导致银行业资金也变相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通过对银行高管设租寻利可能性的研究,构建民间借贷者、银行高管、监管机构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产生寻租行为的动机,以及当银行资本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影响,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中国论文网/2/view-
关键词:民间借贷;银行资金;寻租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4102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约有4000多万家,占据企业总数的90%,贡献了GDP的60%,税收的50%,城镇就业的80%,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自从2011年以来,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收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异常突出,至少有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或者贷款,面临破产危机,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家们纷纷寻求民间借贷以缓解压力,民间借贷也因此快速发展起来。西南财经大学等研究机构近期公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民间金融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元,%―8%,如果换算成年利率,借贷成本则为30%―96%,已经高出了按规定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以上。
如此高的利率,势必吸引着越来越多逐利的个人加入民间借贷项目。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中介等悄然出现,迅速占据市场。2014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继续降低,而银行外资金已接近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民间借贷对此“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民间借贷规模的膨胀,风险也是越来越大,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发生了资金断裂,老板携款跑路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出现“人去楼空”现象,涉案金额也是越来越大,有关民间借贷的纠纷也是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找出民间借贷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它所特有的特点,就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据央行数据显示,民间借贷作为银行外资金的“主力军”,其资金的来源不一定都是来自民间,其中还夹杂着银行体系和获得市场融资的企业的身影。当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与银行基准利率间形成了巨大的利差时,银行高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人”,和民间借贷公司间的利益链条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也就是说,民间借贷者通过贿赂,公共等寻租行为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高管得到了寻租成本,两者互为利益共同体,从而使银行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然而银行高管在收取贿赂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监管部门查处的可能性,从而受到一定的处罚。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对银行高管,民间贷款者,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来分析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行为。
2 理论模型
模型的基本假设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短期的三方博弈模型,我们把该交易的主体简化为民间借贷者,银行高管,银行监管者三方。假定在最初的市场中,设市场总需求贷款为M,银行机构对于每一个信贷者的一视同仁,即每个人都能从银行贷到M1的货币,此时贷款的利率为R1,民间放贷的利率是R2,显然R2>R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过程中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