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文章对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来提高高校素质教育水平,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7/view-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政府;企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这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由于应试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必然导致偏才的人才观。而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作为素质教育责任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必须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走在前列,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而其群体思想道德素质有所下降。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有所加强,这虽然使他们在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漠视、民族感情一定程度的淡化、集体主义和服务意识缺失等。
(二)文化素质缺失
由于基础教育和高考的导向作用,使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而一些常识和通识缺失,比如对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生活常识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这一现状不仅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
(三)专业素质不强
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沿袭高中的模式,被动学习,缺乏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都明显欠缺。
(四)身心素质欠佳
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和承受能力较差,公平正义理念淡化,看问题容易走极端等。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高。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抗压能力也相对不足。再加上大学生缺乏锻炼,吃苦精神普遍不强,身体素质欠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高校素质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广泛形成,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交流更加便利和密切,各种社会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交锋、冲突,他们的观念意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正是在多种社会意识和复杂社会关系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从国家层面,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接纳方,企业的用人制度和用人理念在一定程
浅析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