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盟公益:用技术提升公益透明度
中国坏人多,但好人更多。即便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不那么透明、运行效率不高,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们还是一直在努力。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发展。目前,制约中国公益事业的最大瓶颈就是有恶化趋势的诚信环境。“爱盟公益”是一家还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公司,但他们希望用技术手段,充当公益组织的“第三方鉴证机构”,让公益透明化。
中国论文网/2/view-
披露执行过程
郭鹏创办爱盟公益,颇具戏剧化。2008年汶川地震噩耗传来时,他正在北京创业,经营一家金融电信服务的公司。当时他认为慈善就等同于捐款。后来他看到这则故事:一个瞎眼的乞丐向作家雨果乞讨,雨果说:“我也很穷,没有钱给你。”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这故事启发郭鹏,“做公益不一定都是给钱。”于是他联合几个朋友,共同创办新的公司“北京爱盟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定义为“爱盟公益”,走上公益之路。由于郭鹏和朋友一直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因此“不懂怎么做公益,但肯定要与网络技术有关”。初期,他们开发了大而全的系统,其中有“公益超市”:卖家可以设置每一个产品的捐赠比例,由消费者去指定捐赠给平台上的公益机构;还有信息发布的社区等,平台也有一百多家机构入驻。但郭鹏认为这些“没有解决实质性的公益问题”,因而是“虚假繁荣的景象”。
摸索三年多后,郭鹏终于厘清出头绪。在中国,善良的人很多、愿意献爱心的也很多。但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不好,这几乎成了制约中国民间公益的最大瓶颈。
在公益领域,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捐款者没能看到自己的钱用在哪里。对这个普遍存在的担忧,理论上有两个解决办法:;,及时公开善款流向。但这两个方法都会导致公益成本飙升,可行性不高。要是公益组织账本“在阳光下曝晒”就会减少腐败。但很多公益机构缺乏这方面的理念和技术,于是郭鹏开始研究如何能让公益行为透明起来的综合过程系统,更将爱盟公益重新定位为“公益第三方鉴证机构”。
2011年1月初,郭鹏团队12人开始了该系统的研发。在郭鹏脑子里,这个系统要解决三个问题:公益组织的钱怎么来的、钱怎么花的、花钱的效果怎么样。而且信息公开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告知那么简单,所以这个系统被设计成项目执行过程披露的平台。按着这个思路,,。
2012年4月5日,爱盟综合信息过程披露平台(以下简称过程披露平台)正式上线,“微基金”、“免费午餐基金”在第一时间进驻。利用爱盟公益开发的安卓系统应用软件,执行午餐计划的学校只需要用智能手机记录、拍照,就能通过手机上网,将当天的信息上传到平台系统,即时公开。后来为了让更多网友能“围观”,郭鹏他们在软件上添加了“转发至微博”的功能。
网友登录网站平台,可以搜索查看所有的捐款记录,更能看到这两个基金下的每所受助学校的就餐人数、人均花费、信息报送人员姓名和每日执行情况反馈。这些数据,完整涵盖了“微基金”、“免费午餐基金”的执行流程。
收费还是不收费?
郭鹏向外推广爱盟公益,对
爱盟公益-用技术提升公益透明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