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萧红作品的悲剧意识.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萧红作品的悲剧意识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她以三十一年的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作品。她的一生是悲伤、忧郁的,而她的作品也受她现实生活的影响,有着深沉的悲剧意识。她不仅写出了人性的悲剧,更写出了人生悲剧于苍凉之中的质朴之美。她将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和体认融入作品中,用文字组成了生命的咏叹调。
关键词:萧红;悲剧;人生;女性
:I06 :A :1005-5312(2011)33-0005-01
萧红的一生悲苦坎坷,却正因此而产生了影响中国文坛的悲剧创作,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一位传奇人物,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的成分,有的只是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从《王阿嫂之死》、《桥》到《红玻璃的故事》、《呼兰河传》、《马伯乐》,对家乡人民悲惨生活境遇的描述,对国民灵魂的揭示,都映射着萧红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表现出她的人道主义及在非常时期救亡图存的创作意旨。
萧红的小说创作于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因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为反抗民族压迫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这一时期的人民悲苦生活的写照。在《生死场》中,萧红始终将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表现的“力透纸背”。也许是受鲁迅先生作品的影响,在叙写人生悲剧、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将个性鲜明的人物浸透出中国式的民族灵魂。如《生死场》中的赵老三,一个“从前不晓得什么叫国家,从前也许忘掉了自己是哪国的国民”的赵老三,热泪满面地述说着自己中国人的灵魂:“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生死场》使原本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生与死,在国难来临时,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潜在的民族精神,升华为国家观念。在国民性的问题上,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呼兰河传》中也有体现。在《呼兰河传》中,镇子的人们守候着庸的生活,精神上麻木、冷漠造成了他们自己都体察不到的生活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本性依旧善良的人却不知觉的加入到冷漠的看客的行列。这种悲剧没有冲突,也不是命运的捉弄,但人们在精神上自然地接受了被压迫状态不知反抗,使得这种情形在读者眼中显得异常悲凉。
在萧红的作品中,国民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反抗精神在作品中也有体现,在《呼兰河传》中,冯歪嘴子在妻子王大姐惨死后,毅然扛起生活的重担,顶住无聊看客们的风言风语,以无比坚毅的精神活了下去。骆宾基在《〈呼兰河传〉后记》中有言:“这就是萧红对磨官冯歪嘴子寄予的民族期望,在他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这种战斗的韧性是为鲁迅所赞颂过的;而萧红自己也是依恃着它走完自己最后四年的。”可见,萧红作品的悲剧性及反抗性大都来自她的生命体验。
女性问题也是悲剧的之一。萧红曾说,我恨自己是一个女人。而这种女性悲剧在当时社会是以男女不平等关系、女性自身的奴化思想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体现的。《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纯真少女,嫁到婆家后有时被吊起用皮鞭抽打,有时又被火红的烙铁烫脚心,受尽婆婆的虐待,但她并不屈服,吵着要回自己的家。而这样做的后果只

浅析萧红作品的悲剧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8-08-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