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家庭教育与习惯培养
一、习惯与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把一种行动方式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重复而固定下来,成为不变的模式,这就是习惯。比如定时、定量吃饭:最初孩子对饥、饱的感觉不是那么准确和明显,吃饭没个时间观念,玩起来,特别兴奋,可以忘了吃饭。没的玩了,很闲散,又总想吃东西,这就是没有吃饭定时的习惯。孩子遇见喜欢的东西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或不吃,这就是没有定量的习惯,正常的是定时定量吃饭:到了规定的时间,孩子就饿了,吃到定量就饱了,就停止。这样无数次的培养训练后,孩子的生理节律就固定成为模式,到时间就饿,吃到一定量就饱了。这就是吃饭的行动固定在一定的时间、数额里,形成了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这种习惯,有时没有很多道理好讲,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有条不紊地生活。所以,人的一日生活都要有固定的规律,不是杂乱无章地乱来。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要长年的、反复的操作实践,重复又重复才能固定下来。所以,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童年、幼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获益。一旦错过童年的关键时期,以后,再培养生活习惯就很痛苦了,所以,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负有重要的责任。
人,需要有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种节奏,固定下来形成习惯,这些习惯有一定的家族性和社会性,也就不成文的形成一个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民族长期从事农业劳动,适应自然的需要而形成的劳动习惯。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适应集体生活所必须,是提高个体社会性的手段。
家庭教育中要培养的良好习惯很多。简单归结起来有两大类:一是生活、卫生习惯;二是学习、工作习惯。
二、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生活卫生习惯很多,不需要一一说明,现只说明几个主要方面:
(1)关于吃饭的习惯:人的营养主要是从吃饭获得。从出生就要定时吃奶,以后要定时、定量吃饭。两或三餐间加水果。少吃或不吃零食。为了孩子能从正餐中获取多种营养,应注意调配主副食,如一周中某一两天的早点可以喝牛奶,吃馒头片,佐以花生米。把花生米放到正餐中做小菜,而不做为零食,要定量吃饭,要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吃饭是人们保证健康的本能活动,家长应把每餐尽尽量安排和调配得多品种,多花样。但,当孩子吃饭时,不要表示过分的关心或注意,一会儿挟菜,一会儿送汤,免得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引起某些不良倾向,而出现厌食、挑食、偏食的毛病。家庭最好实行分餐制,3 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和成年人一样正常的吃饭了。
吃饭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我们和外国人交往,很注意吃饭的礼节、规矩,有人错误的认为我们吃饭时没什么规矩,其实不然,我国关于就餐也有很多应遵守的礼仪规矩,做为有教养的人,还是应该遵守文明就餐的习惯。一般说文明就餐应注意以下的一些规矩:餐前要洗手;就餐要端坐;腰自然挺直,两腿并拢,离桌面适度,不能前胸紧贴桌面,也不能低头就桌面喝汤或吃饭。吃饭时左手端碗,端碗时拇指要指尖紧握碗边,不能用拇指末节卡注碗边,把整个拇指伸进碗口。右手拿筷子,拿筷子要注意正确的姿势,拇指、食指握住筷子的中间部分,中指做调节活动,小指自然收拢,切不可伸出很远。咀嚼时,不要张大嘴、出大声
家庭教育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