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展“雅行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2011年9月修改稿)
一、课题的提出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注重道德教育,也是我国一贯的教育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儒、墨、法等诸子的著作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实践活动的记载。其共同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会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的高分数,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不仅让学生成才,更要成人。
小学由五所村小资源整合而成的农村小学校,是成都市教育强镇寿安镇的窗口学校,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受到社区文化及家庭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责任意识淡薄,举止不雅现象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许多孩子普遍存在以下不雅现象:
(1)在家不会体谅父母、惹父母生气,顶撞父母。认为享受父母、家人的关爱是应该的,缺乏感恩之心。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侮辱同学,给同学取不雅的绰号;未经允许乱翻别人的东西。
(2)在桌椅、墙壁随意涂鸦,踢门、踢墙,破坏公物。摘折花木,践踏草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环境。
(3)在楼道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排队插队。
(4)言语粗俗,出口成脏。欺负弱小,打架斗殴,破坏团结。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高度物质文明的时代。一个举止不雅、谈吐粗俗、不懂礼仪的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是没有品位的,是不可能走向世界与人合作的,更谈不上融入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开展“雅行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需要,开展“雅行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格的需要,开展“雅行教育”,是提高未成年人文明素质的需要。由此,我校认为对孩子进行雅行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提出“雅行教育”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理由:
1、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目前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缺失,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家庭养成教育意识淡薄,许多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孩子的学科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3、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塑性大,易受外界的影响。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雅,古人解释为“正也”,代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雅”,是人内外兼修的气质,是人内在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行”,是人知行统一的能力,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培养出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习惯。所谓雅行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教育等为基本内容,以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主要通过德育的内化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体验中成长。通过潜移默化的“雅行教育”培养学生文雅的言谈、优雅的举止、高雅的情趣和儒雅的气质。
三、课题研究对象、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1——6年级各班学生。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9年1
农村小学雅行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