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习称“七夕”、“双七”或“重七”;这一天,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称“双星节”、“情人节”;七夕节活动主要是以少女乞巧为主,故而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称“女节”、“小儿节”;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牛郎、织女二星一年相遇一次,所以,这一日被称为“星期”。
织女七夕渡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风俗通》亦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却为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四日,命置曲室,具箔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谷磨具。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此可知,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曝经书,晒衣裳;向双星祈愿和穿针乞巧。
其实,“七夕”的本源是原始星辰崇拜。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先民早在上古时期就对天文有了丰富的认识。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 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浩瀚银河系中是两颗很亮的恒星,看上去好像分布在银河的两侧,因而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凄美动人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样,成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怒斥天规难容,必须予以惩处。金牛星为牵牛星说情,王母非但不予理睬,反将金牛星与牵牛星一起贬谪下凡犁耕。织女星又向王母求情, 也被锁入云房。牵牛星与金牛星来到人间,分别变作牛郎与老牛。牛郎的嫂嫂为人刻薄,对牛郎极其冷漠,并逼着牛郎的哥哥与牛郎分家。牛郎不愿连累哥哥,只得带着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忍痛离家。自牵牛星下凡后,织女星空守云房,深感寂寞。一天,她乘王
母出巡之机,与众仙女驾起云雾,降临人间的碧莲池戏水解愁。这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祝愿牛郎幸福,把牛郎领到池边与织女相会,促成他们完婚。从此,牛郎与织女男耕女织,生下一男一女,全家融融乐乐。王母出巡归来,发现织女私下凡尘,便遣天将捉回复命。牛郎痛不欲生,金牛星献出宝角,变成一只牛角船,牛郎挑着两个孩子登船腾空而起,在南天门追上了织女。夫妻二人抱头痛哭,盟誓永不分离。王母从头上拔下金钗,在牛郎织女脚下划出一条天河,把他们强行分开,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从此,每年七月初七,无数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空,搭成一座天桥,使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与古人的时间观念也有关系。“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七月七日,年已过半,期盼有限,给人以时间的紧迫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的计算上,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古时,民间给亡人做道场,往往以做满“七七”四十九天为完满。中国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为“七曜”。我们现在的“星期”这是以“七曜”来计算的。“七”又与“吉”谐音,因而
七夕乞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