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谢宝义(研究馆员)
课程性质
1. 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
2. 一门方法课和技能课
3. 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
高校三大公共课程之一(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是一门获取知识信息的学问,需要专门的教育才能掌握。
——介绍检索与获取文献信息方法、培养学生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
——包括信息检索的系统知识和信息检索的科学方法。
1984年,教育部颁布(84)高教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
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汇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教学背景
——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我国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绝大多数专业都在“培养要求”里指明:本专业毕业生要掌握自我学习、文献检索、查找资料、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等能力。
培养信息检索能力
为培养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备的条件。
培养信息意识
培养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授人以渔
教学目的
——具备自觉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意识和行为。
——具备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查找文献信息的技能。
——具备文献信息获取,以及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
——强调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的特点:
(1) 信息量激增
(2) 知识的有效期缩短
(3) 文献的载体类型、出版形式、传播手段复杂
(4) 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混杂
●现状:“信息无限增长,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途径:熟悉和掌握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方法,具备发掘、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结果:掌握信息的人掌握机会——掌握财富——把握先机。
信息检索的意义
1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技型人才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
信息检索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我需要的信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把有用的信息比作“鱼”,掌握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能,就是学会了“捕鱼法”。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面对海量信息包围的困境,决定人生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搜商,即人类一种通过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研究具有继承和创造两重性,要求科研人员尽可能多地占有相关资料和情报。
一项研究成果中95%是别人创造的。
——从实践经验看,科研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有必要、并且有可能通过查找科技文献得到启发甚至得到解决。
2 继承和借鉴前人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因此,研究人员在开始着手研究一项课题前,必须利用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来了解这个课题的情况,即前人在这方面做过哪些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相邻学科的发展,以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制定研究方案,防止重复研究,并少走弯路。
2 继承和借鉴前人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屠呦呦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青蒿治疗疟疾的研究。但经过无数次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后来《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从青蒿里提取治疗疟疾的物质(现在叫青蒿素),不能用中药常用的煎熬法。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提取出了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最后获得诺贝尔奖
——曾花费数百万美元;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文献中早有记载,只要在甲醇中加2%的水就行了。
举例:
(1)屠呦呦与青蒿素
(2)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甲醇对钛燃料箱腐蚀问题
我国科研重复率—— 40%
掌握了信息检索技术——快速、精确地获得所需信息——节省信息搜集的时间和精力。
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料——促进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来源:美国科学基金会凯斯工学院基金委员会、日本国家统计局
3 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决定科研效率和科研水平
(1) 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目标: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的总量呈指数增长,同时知识的陈旧速度明显加快。
4 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就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对新知识的敏感力和接受力,因而必须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