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黑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洋一周。
亚欧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
大洋海岭地震带和东非裂谷地震带: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南、北极为何无地震?
每年地球上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约99%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用灵敏的仪器才能测到。然而,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还从未发现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这一奇异的地质现象引起了世界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认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无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80%,而且冰层的厚度很大。由于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的压力,而这种冰层形成的压力,与地层构造的挤压力正好达到了平衡,因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弯曲,所以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因而使地震无从发生。
但是,专家还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一旦这种平衡稍有偏差,南、北极同样也会发生地震。
地震活动的强度与频次特征
地震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大地震的数目少,小地震的数目多。它们之间遵从一定的指数关系。目前,用地震仪可以测出的地震,估计每年约500万次,其中5万次为有感地震,成灾的约1000次。大地震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但每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也是有上限的。
论文: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