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奶煮羊羔》讲稿
当初会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中了书名,看完了之后觉得这本书也挺好的,所以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是一个对本书的总的概括,这里我主要是从代译本序中摘抄来的。
书名,它来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3章第19节中的一句话:“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羊羔”,是耶和华吩咐摩西要遵守的十条戒律的内容之一,显然是要求人们不得做违背人性、过分残忍的事。作者说:“几年来我们似乎在生活的所有层面上都打破了这一禁忌。”“难道,我们在向大自然开战的时候不是在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吗?难道,现实把俄罗斯人民投入棍棒社会主义,等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市盈率这个制度并使之软化之后,又用同一根棍棒把他们赶入野蛮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不上再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一个文化工作者,不去‘为被打倒的人们请求宽恕’,而是号召‘压扁那些被“改革”洗劫一空的“虫豸”们——难道他就不是在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如果扩展开来讲,我的小说讲述的是我们如何从苏联人变成了后苏联人,并承受由此产生的一切可笑可怕的全部后果。”
内容,主要情节是主人公“我”与一位书商打赌,要把一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半文盲在两三个月内变成著名作家。经过一番离奇荒诞的包装、炒作、公关运筹,他居然成功了,这个傻乎乎的半文盲竟荣获举世瞩目的国际文学大奖。围绕这一事件,如同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那样,伯利亚科夫把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一切丑恶现象集中起来,给予辛辣的嘲讽。这部长篇小说因此被人们称作揭露“伪文学”的百科全书。其实,作家揭露的何之文坛上的“怪现状”呢,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苏联解体前后社会转型期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以及作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味与思考。
方法,现实主义的描写辅以适当的后现代派表现手法,宛如在炖肉上撒上了适量的茴香粉。作者认为,“作家无权写得枯燥无味,趣味性是一个文学家有礼貌的表现。”作者在小说中适当地使用了颠倒时空,夸张变形,黑色幽默,潜意识等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部小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发表于1995年,到2004年已经再版20次,1996年小说被搬上舞台,至2004年已演出二百场。有人说,“文学说到底,不是让人‘知道’是什么,而是让人‘感觉’是什么。”《羊奶煮羊羔》道出了亿万俄罗斯人在灾难性变革中的“感觉”、感受,道出了他们心中积郁多年而无法说出的心声,因而被公众广泛接受,在他们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波利亚科夫继承俄罗斯文学从果戈理到布尔加科夫的讽刺传统,夸张而不出格,辛辣而具理性。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是这个国际级文学闹剧的组织者,他无名无姓无面目,是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作者认为,并以事实表明,在国家的可悲现实中,每个俄罗斯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包括作家本人在内,在不同程度上都难辞其咎。“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可能成为英雄的对立面的时代,
”作者说。
接着我是具体介绍一下小说的内容。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清晰的就是小说的结构。这部小说的主体是“我”与一位书商打赌把一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半文盲在两三个月内变成著名作家,然后经过一番离奇荒诞的包装、炒作、公关运筹之后成功使这个傻乎乎的半文盲荣获举世瞩目的国际文学大奖的故事,但其实这是个回忆,也就是由“我”在《空中序曲》中因一杯啤酒引出的回忆,最后回忆结束时又回到了现实,也就是最后一章《空中尾声》,而其实还有后记,《随风
羊奶煮羊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