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修太极拳术
感悟传统文化
----太极拳修炼浅识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根基坚实,它以道家的“主静贵柔”,儒家的“中庸”思想为宗旨,强调身心双修,内外贯通,外足以舒展筋骨,内足以调和气血。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他的动作松柔自然,形意兼备,如春风拂柳,似行云流水,若三尺罗衣挂在无影之树上。舒缓圆活的拳势,营造出宋静平和的心境,从而使人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意、气、形、神逐渐趋于一体的至高境界。因此,太极拳被誉为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中国政府于二00六年五月将太极拳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北京二00八奥运会开幕式上,万人太极拳表演,盛况空前、气势磅礴,被誉为流动的音乐、活动的雕塑和高雅的抒情诗。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
太极拳诞生于华夏大地,历尽沧桑、经久不衰、福泽世人、独放异彩。在实践中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它不但在祖国生根开花、硕果累累,而且已超过时空,走向世界。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50个国家二亿人习练太极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中国这一古老文化在防病健身和技击防身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效。真可谓太极神韵魅力四射,太极之花香飘寰宇。身为太极拳习练者,每天处在这种优美高雅的运动中,时时体悟传统文化并与之相融相合、共生共长,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太极拳寻踪
关于太极拳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是武术家,但作为一名太极拳修炼者,应该对其传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目前,国家体委承认的太极拳共分五大派,即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据中国武术史专家唐豪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北京大学体育教研室教授陈占奎与唐豪的观点一致。此外,一九八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太极拳全书》详细介绍了五大派的太极拳精华,此书也奉陈王庭为太极拳宗师,其他各式太极拳皆由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
太极拳之所以传承至今,使众多世人身心受益,有两位太极大师居功至伟。第一位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1777—1853);第二位是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的杨露禅(1799—1872)。陈长兴是当时著名的拳师,人称“牌位先生”,传说他曾于庙会上任凭人流拥挤,站立半日而不动位置。在他之前陈式太极拳秘而不传外姓,但他却以超人的胆识和无私的胸怀将祖传的秘术传与杨露禅。当年杨露禅克服重重困难三下陈家沟学艺(民间有杨露禅舍命偷拳的传说)又有电视剧《太极宗师》取材于此。杨露禅艺成后归乡,以教拳为业,后经本乡儒生武禹襄兄弟介绍到北京骑营任武术教官。杨露禅曾于北京立擂台月余无敌手,人称
“杨无敌”。杨之次子班侯(1837—1892)幼承家学,拳艺出众,20岁即助父教拳。杨氏父子不但拳艺高超,而且观念新潮,能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现实需要,根据清末富室贵胄体质和生活的特点,删除原来拳架中的跳跃动作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形成了松柔圆活、老少皆宜、人人可练的拳式,故此杨式太极拳,风靡京都。之后杨露禅之孙杨澄蒲又将之定为大架子,也就是今天多数人练习的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将太极拳从河南山村传入北京,经三代不懈努力又将太极拳传遍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堪称太极拳界的拓荒者。因此,武术诗人杨季子有诗赞曰:不意豫南陈氏拳,却赖冀北杨家传。
笔者于九十年代初开始练习陈式太极拳,后又专习吴氏太极拳,因对其情有独钟,故在此多提一笔。吴氏太极拳脱胎于杨式太极拳,武术家许禹生《太极拳图解》中说:“当年露禅先生任骑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也。一刚劲、一善发、一善化或三人各得先生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全佑是满族人后改姓吴,吴全佑在杨氏小架子的基础上,创编出
“川”字步型、紧凑圆活、斜中寓正、擅长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全佑之子吴鉴泉将家传太极拳发扬光大首先将太极拳带过长江传于上海,并于一九三三年在上海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目前,有关专家对吴式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技击功效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一是最早从内地传至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九五四年鉴泉之子吴公仪在澳门与白鹤拳大师陈克夫比武,第一个回合就将陈的鼻部击中流血,使吴氏太极拳名扬东南亚(百度视频有比赛录像)。二是吴式太极拳大师多数为高寿。如吴图南(105岁)、马岳梁(97岁)、杨宇霆(96岁)、王培生(86岁)。三是王培生大师在国内外有人推手较技无一败北,堪称奇迹。一九八二年王大师在沈阳与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副会长山奇博通较技过程中,熟练运用太极拳“下式”、“云手”等招式,如老叟戏顽童,连摔山奇博通几个跟头,大展太极神威,轰动世界。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属于内家拳术,以虚静为主,重柔轻刚,即可健身又能防身,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运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但太极拳比之在动作的细致方面有过之无不及。因此
乐修太极拳术感悟传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