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包括宁海县的长街镇、力洋镇、一市镇、胡陈乡、茶院乡、越溪乡,象山县的石浦镇、鹤浦镇、定塘镇、泗洲头镇、新桥镇、晓塘乡、茅洋乡、高塘岛乡。
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20年,规划远期:2040年。
成果组成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法律地位
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作为宁波三门湾区域建设的技术性行政法规,凡在本区域内从事空间资源利用的一切行为均应遵守本规划。
二、总体战略
整体功能定位
全国生态海湾经济综合试验区、长三角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渔业基地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依托都市区功能,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将宁波三门湾区域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生态活力海湾。
空间发展战略
(1)环湾保护、拥湾发展
加强内湾的保护,研究整体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环湾地区的城市发展规模,同时制定区域环境政策,进行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建立产业发展的环境管制体系。制订区域的产业引入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2)联动南北、拉近东西
通过高快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打通浙江沿海经济发展带,促进一体化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和完善主城功能,优化环境,改善交通,依托主要交通轴线,把各个组团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平台。
(3)组团集聚、轴线拓展
引导城镇建设向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模式扩展,严格按照统筹区域、城乡、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要求,积极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实现三门湾地区的协调高效发展。
(4)对接通道、网络布局
加强与外围县市的通道联系,尤其要加强与宁波、台州的联系,依托两大中心的中心服务功能进行错位发展,区域内部则通过联动形成网络化的布局结构,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滨海产业的新高地。
三、空间布局
空间结构
——“两城四区、蓝绿相融”
在保护生态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