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人为何“死要面子”?.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人为何“死要面子”?
为了能够说得过去的一点虚荣心,为了并无实际意义的一点自尊心。中国人常常不得不委屈退让,忍辱求全,不得不低声下气,甘受作践。
面子很重要,中国人特别在意这一点,遂有了死要面子这一说。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落魄得很,但坚持穿长衫。那长衫很脏,很破,也不肯脱下来。因为这件长衫,攸关面子问题。在旧时代,劳动人民都是短打,只有读书人才着长衫。穿短打,为的是劳动时的方便,外国有" 短裤党"" 蓝领" 这一说,工人阶级的代名词。穿长衫,潇洒是有了,风度是够了,但要从事体力活的话,会很碍事,动作不能过大,走路不能太快。
孔乙己先生其实相当穷困,那一件长衫不知穿了几多年头,可这是他的一张证书,证明他曾经是读书之人、进学之人、斯文之人,说不定还是曾参加过科举之人。就像如今很多并不写作文学作品的人,非要参加作家协会,做一名会员的虚荣心,有点近似。为了这份进过学、读过书的面子,他说死了也不肯脱下这件长衫,而改着短打的。可他无业,无业也就无钱,无钱就得找点营生,赚两个小钱糊口。可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替有钱人家抄书。于是,抄书之余,免不了偶然做些鼠盗狗窃的事,也就免不了挨打。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小偷小摸的常规惩罚,而被打者通常也只护着自己的脸。所谓" 打人莫打脸",就是说,你打我哪里都可以,独独别打脸。脸,即脸面,对特别在乎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有一次,他腿裹着蒲包,用手扶地,几乎是爬来酒店沽酒喝,掌柜见他如此行状;" 你又偷了东西了!" 他也不作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掌柜的反问:"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他低声解释:" 跌断,跌,跌……" 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就是民间谚语" 死要面子活受罪" 的典型写照。
为了能够说得过去的一点虚荣心,为了并无实际意义的一点自尊心。中国人常常不得不委屈退让,忍辱求全,不得不低声下气,甘受作践。
其实,这句" 死要面子" 的民间谚语,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里的" 谥"。这个已经死去的汉字" 谥",这才是真正的" 死要面子" 的本意。应该说,人死之后,万事皆空,有面子,或者,没有面子,与死人无涉,只是活人在争这份面子而受罪罢了。虽然," 谥",在古代,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过,辛亥革命以后," 谥" 也随之消亡,不过,类似的" 死要面子" 风气,迄今不衰,便有知往鉴来,稍加涉猎的必要。
若从编年史的《资治通鉴》来看,书中第一位有谥的皇帝,该是东周的威烈王,公元前 425 年的一位名叫姬午的帝王,在位 25 年,据《谥法》:" 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对这位有名无实的君主,够高看的了。南齐的沈约批评说:" 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 从一开始,谥,就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事物。第二位,也按《资治通鉴》的排列,是晋国的智宣子。据《谥法》:" 圣善周闻曰宣"。可元代的胡三省则说:" 智氏溢美也。" 溢美二字,称得上是诛心之论,把千古以来所有的谥,也包括所有为死人专写的讣告,以及追思缅怀的文章,一言戳破。
悼念文章,总是尽量挑好的说,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连最起码的针砭也不存在,也就不必深究。何况上帝让人们对死者宽容呢?因此从对死者的纪念出发,肯定得强烈一些,褒扬得光辉一些,描画得灿烂一些,美化得辉煌一些,好像也是正常现象。至于逝者生前美中不足的方面,不无遗憾

中国人为何“死要面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xlw1984
  • 文件大小98 KB
  • 时间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