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青少年犯罪成因.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青少年犯罪成因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已呈上升趋势,阻碍了正常的社会运行,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中找出犯罪成因,为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没有做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4―18周岁。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学者提出,犯罪年龄的下限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成员的低龄化。目前,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以上,而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
(二)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青少年在犯罪时,往往事前没有特定目标,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而是突然发作。青少年犯罪的这一特点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生理机能发育特点。
(三)犯罪方式团伙化。青少年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四)严重犯罪较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可是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据报道,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
(五)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智能化。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犯罪手段开始由愚昧向智能型发展。所谓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既包括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包括反侦察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智能化也会给公安工作者增加很大难度,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
(一)内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青少年犯罪现象也不例外,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外部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与社会要求,特别是刑事法律要求相抵触的心理,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

浅析青少年犯罪成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