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问题.doc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问题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己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己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己经初具规模,小城建设带来的各种积极的社会效益己经显现出来。随着各地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速,再加上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性工程,不能单靠一窝蜂式的热情,导致只建设不管理,要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从政策上制定一个合理化的建设目标,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高质量的小城镇。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农村文化经济生活环境,因此想尽办法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合是一个根本目标。当然在建设中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一味的强调现代化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大战略”曾成为事关全国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1978年全国只有2176座小城镇,2010年猛增到28312座,在目前的小城镇中,有近90%是1978年之后增设的,年均增设820多座,增速迅猛。
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快速,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带动外,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城市之前,经济率先转由市场调节,社区率先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性障碍较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成本低,扎根”容易,对政府压力相对较小。
3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曰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迀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