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电子公文
电子公文专用章
渝委发〔2010〕16号核收: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
(2010年5月17日)
在全市经济进入全面加速和三峡库区进入后续发展的新阶段,为更好发挥万州在全市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和在三峡库区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特作出以下决定。
一、深入认识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重要意义
万州是我市规划建设的第二大城市,是渝东北和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经济中心,是三峡库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万州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胜利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渝东北地区“一马当先”,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总体上看,目前万州经济规模还不够大、财政实力不够强、金融支撑较弱,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集聚辐射能力亟待提升,与市委、市政府对万州的定位和万州应发挥的功能作用还有较大差距。
在新形势下,加快把万州建成全市第二大城市,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构建起多级支撑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城镇体系;有利于强化万州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直辖市的区域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自我“造血”功能,带动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加快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有利于发挥万州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优化库区空间开发结构,减轻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地区的承载压力,从根本上保障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市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把万州建成全市第二大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依靠万州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万州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
二、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把万州建成全市第二大城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市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主线,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把万州建成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大城市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渝东北地区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和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到2012年,努力建成特大中心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主城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到150万人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围绕上述目标定位,切实抓好六大重点工作:
(一)高水平规划建设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做大城市规模,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预留远期城市发展空间;深入论证万(州)开(县)云(阳)城镇群规划建设,整体打造万州“半小时城镇群”,使“万开云”地区成为渝东北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经济板块。做靓城市形象,突出地域特色,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之城,精心打造具有山地建筑文化特色和体现历史文脉的滨江景观带,促进人与江河、山脉、森林、绿地和谐共生;建设城市地标,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强化城市整体打造,加快城市快速干道建设,促进各城市组团紧密联系。做优城市品质,加大旧城整治改造,有计划拆除危旧房和改造“城中村”;加快建设江南新区,做好滨江环湖地区、依山地区、文物保护范围周边等重要片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水平;加快建设城市广场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比重,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突出特色建设库区现代产业高地。努力将万州建成“江南万亿工业走廊”重要核心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伸做大盐化工、天然气化工、
煤化工、石化下游加工等产业链,着力打造西部盐气化工产业高地。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摩制造、重装设备、船舶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食品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工业销售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实现100亿级企业零的突破。二是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争取将万州工业园区升格为方公里,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移民
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决定[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