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前各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国际贸易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1、条件:
(1)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
2、过程:
剩余——交换——W生产——W流通——商人——阶级、国家——对外贸易
3、时间:
原始社会末期或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4、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5、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1、范围小
2、从W构成来看: 奴隶、食品、奢侈品
3、地理方向: 主要集中在地中海
(三)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1、从构成上看: 奢侈品
2、从规模和地理范围看: 规模较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二、资本主义状态下的国际贸易
(一)资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贸
1、本时期的时代特征
(1)从政治上看:
(2)从经济上看: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对外贸易为资义提供了劳动力、资本与市场
(3)地理大发现时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本时期国贸特点
(1)对殖民地的掠夺贸易、商业战争
(2)W结构的变化:工业原料、各种消费品、黑奴
(3)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4)出现了贸易特权公司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国贸 18c60年代到19c70年代
1、本时期时代特征
(1)从政治上: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统制地位的时期
(2)从经济上:
机器大工业建立的时期
2、本时期国贸特点:
(1)国际贸易额得到空前迅速发展。
(2)国贸商品价格趋于下降
(3)国贸W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4)经营国贸的机构日益专业化
(三)垄断时期国贸特点:
19c70年代到二战前
1、垄断组织垄断了国贸
2、资本输出带动W输出
3、帝衡
4、出现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5、国际贸易额增长速度缓慢
小结:
1、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国贸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国贸是一个历史范畴
3、国贸是政治上、经济上占统制地位的阶级掌握的
4、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反映了各国在国际贸易地位的变化
5、国际贸易W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但不稳定
(二)国际贸易W结构发生变化
(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发生变化
(四)多边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
(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力量
2005年9月14日 联合国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
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优惠范围将包括这些国家的多数对华出口商品。 第二,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并通过双边渠道,在今后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 第三,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方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第四,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为其提供包括防疟特效药在内的药物,帮助他们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具体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及双边渠道落实。 第五,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地位
“对外贸易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与结果”
基础和产物
一、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二、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1、它决定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利润、超额利润
扩大销售不断扩大再生产
国内与国外市场原料的供应
国内不能充分满足或国外价格便宜
需发展外贸
2、它决定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3、它决定于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向
第二章产生、地位和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