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刘心武论.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刘心武论
刘心武在新时期伊始的作品是作为“生活的教科书”来写作的。长期的中学教师经历,加之中国现代文学长久存在的理性启蒙倾向以及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都使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居高临下的以生活教师自居的叙述者。这种以教师和家长自居,抹杀了文学与现实界限的叙述让后来的评论者和读者如梗在喉。许子东1987年在考察了刘心武的小说之后,提出了一个作家的救人与自救的问题:当刘心武热中于救人之时,他用以救人的武器、他的自我人格都显示出文化的危机感。“社会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当然也很需要人做,但从文学而言,救人却每每是须从自救开始的。”(2)简单回顾一下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程,我们会发现,的确有很多从那一文学场景中走来的作家,都经历了类似的蜕变过程。研究创作主体的这种变化能够从一个深层次上展示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不过,作家的自救历程常常被各种云雾所笼罩着,很难一一呈现出来。这就需要选取一个比较合适的角度来切入作家的创作历程。小说中的爱情/性描写因为联系着作家的性意识,因此有可能通过这一角度显示出作家创作心理、自我意识的变动。刘心武作为一个从新时期到当下的贯穿型的作家,也经历了从救人到自救的转变。在他的小说中,从《班主任》(1977)、《爱情的位置》(1978)到《如意》(1980)、《钟鼓楼》(1984),再到《四牌楼》(1993)、《九龙壁》(1993)、《仙人承露盘》(1994),爱情/性的描写伴随着他的写作历程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一、从哪里自救? 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为刘心武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这种声誉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学语境有很大的关系。那是一个“文学与政治与民众意愿这三种力量最协调最有成效的一次统一行动”的时代。(3)这部如今看起来十分粗糙的小说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不仅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时代呼声,而且它在呈现文革文化专制在宋宝琦、谢惠敏身上所造成的恶果时,不经意间把视角深入到人的性意识层面:那两个被坑害的孩子的精神创伤不约而同地表现为性蒙昧。但此时刘心武的主要意图是批判文革的文化专制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践踏,而宋、谢身上的性蒙昧的文化意义并没有成为刘心武关注的重心,这一点即使在被称为突破爱情题材禁区的《爱情的位置》中仍然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班主任》所涉及到的宋与谢的性蒙昧是不经意的,在1977-1978年间,刘心武在叙述爱情时既没有考虑到爱情描写的文学尺度,也没有涉及到爱情的本体。空泛的爱情只是被作为文学的武器以达到更为重大社会问题的提出。《爱情的位置》的主要目的显然是通过青工孟小羽与陆玉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革命者的生活中,爱情究竟有没有它的位置?应当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问题的答案最终在一个老革命者——冯姨那里得到了:“我认为,爱情应当建筑在共同的革命志向和旨趣上,应当经得起斗争生活的考验,并且应当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当然,性格上的投合,容貌、风度的相互倾慕,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当一个人为爱情而忘记革命的时候,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不恰当的位置上,那就要堕入资产阶级爱情至上的泥坑,甚至作出损害革命的事来。当一个人觉得爱情促使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时,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恰当的位置上,这时候便能体会到最大的幸福。总之,爱情在革命者的生活中应当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段冗长

刘心武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8-08-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