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英格玛 伯格曼.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英格玛·伯格曼作为一位有特殊家庭出身的电影导演,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给他的电影多少抹上了一丝自传色彩;同时,伯格曼父母坎坷的婚姻生活和他自身多次的婚恋经历也成了他创作的最直接源泉。他的一大部分作品都在探讨两性关系与家庭生活,探讨夫妻间的忠诚与背叛及父母与子女间由于沟通困难而产生的情感危机。此外,他还着力探讨艺术与科学、家庭和宗教的关系,并对艺术本体的假定性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揭示。
一、婚姻场景: 两性与家庭
伯格曼在其电影中探讨两性与家庭生活这一主题时,并非像有些作品那样为爱情和亲情高唱赞歌,他用一种高度自我的表达方式撕开人性温情的面纱,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对人的灵魂进行赤裸裸的揭露和无情的拷问,对两性间的情感纠葛和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对抗做了彻底的剖析。
(一) 爱情: 忠诚与背叛
在处理爱情题材的叙事时,伯格曼并没有把自己探讨的“触角”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层之上。在一个个残缺的爱情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忠诚与背叛的博弈,目睹了现代人在追求情欲与情欲不能得到满足的二元对立中的生存状态。他的这些影片大多数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每一个主人公似乎都忍受着强烈的精神折磨。他们在“欲望”与“规则”的矛盾对立中痛苦挣扎,虽然最终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同时也被引向了精神绝境。“在伯格曼那里,‘爱情’场景成了‘奥斯维辛式情景’。”伯格曼早期的许多影片都触及到了男女的情感问题,尤其是男女双方的忠诚与背叛,成了这些情感问题的焦点。像《危机》中的恋人奈莉和鲁夫、《饥渴》中的伯蒂尔和鲁特夫妇、《等待中的女人》中的拉克尔和欧根夫妇等。表面上看,都是一些俗套的“三角恋”故事,但故事的背后却带给我们对婚姻生活的无限反思。当我们的婚姻生活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是选择消极的回避,还是选择极端的自杀?是选择与情敌决一死战,还是选择一起倾心畅谈? 这些问题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无疑,伯格曼在这里给每个人出了一道选择题,但却没有为人们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只不过带给他们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罢了。
(二) 家庭: 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对抗
伯格曼不仅把目光投向了神秘而微妙的两性世界,而且还用一种时而温婉、时而激烈的格调,圈定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冲突。伯格曼自小就经常被寄养在外婆家里,这给幼年的他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子女对亲情的追寻。像影片《秋天奏鸣曲》,和以往大多数伯格曼电影作品一样,导演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阐释了父母与子女矛盾冲突这个主题。影片中母女争吵的背后其实是子女对母爱的一种追求,这才是伯格曼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同时,伯格曼在此类影片中塑造了许多“反抗者”形象,在他们身上,伯格曼寄托了一种对“家长制”传统的反抗精神。像《港口的呼唤》中的女孩白瑞德、《莫妮卡在夏天》中的莫妮卡,她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束缚她们的“父权”行为做斗争,尽管斗争的结果各不相同:白瑞德由于反叛的性格,经常和家人发生冲突,结果被母亲送到了教养院; 莫妮卡看不惯父亲的粗暴行为,和他大打出手之后,离开了家,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伯格曼一直以来向往的那种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以及不希望受控于人的生活态度。个体的独立和自我的解放是欧洲人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伯格曼在其艺术创作中体现对“家长制”传统的这种反抗,无疑是顺应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的。
二、镜花水月: 人与上帝
伯格曼电影中的人似乎都生活在地狱中,一个极端痛苦和极其可怕的人间地狱。孤独、仇恨、冷漠和死亡的阴影时刻占据着他们脆弱的心灵,他们一生都在寻求一种赖以生存的“稻草”来继续维系这种人格上的脆弱。这根“稻草”最终找到了,即对上帝的信仰,但这似乎对他们帮助不大。在伯格曼看来,上帝永远是沉默的,是缺席(不在场) 的,不然他为什么对人类的痛苦和绝望视而不见呢?
(一) 病态的人
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出现了许多的“病人”形象,这些人忍受着肉体的痛苦折磨,生不如死。伯格曼特意把目光聚焦在这一特殊群体身上,从他们身上向人们进一步论证斯特林堡的“生活是痛苦的,人是可怜的”的悲观论断。影片《呼喊与细语》中的阿涅斯在病痛中那种撕心裂肺的喊叫,把人的处境又一次拉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她肉体上的疾病带来了一种生理性的恐惧。阿涅斯身患子宫癌,生命朝不保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位姐姐卡琳和玛丽亚的陪伴并没有给她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加深了她在病痛中所承受的痛苦与折磨。本片虽然意在探讨爱与交流这一主题,但伯格曼特意设置了阿涅斯这个行将就木的女性形象来印证“生命的脆弱及生活的本质是痛苦”这一论调。伯格曼影片中第二类“病人”所受的痛苦与折磨不是生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精神上的折磨似乎比肉体上的痛苦对人身心的打击更大。肉体上的病痛还可能使人苟延残喘,但精神上的崩溃却会使人走向毁灭。影

英格玛 伯格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25 KB
  • 时间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