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3
1
第6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传统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存款创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的决定
我们已经为研究货币的“运行”奠定了一些概念和“微观”基础:货币的历史演变、功能;货币与信用;货币的“管理部门”—中央银行;货币的“运行场所”—金融市场及其问题和监管。本章开始,从“宏观”上阐述货币的供求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定等论题。
Mishkin 教材Chapter14、19
2018/8/13
2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货币持有者持有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及其重要性、货币需求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等内容。关于货币需求的内涵,经济学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货币需求。前者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从社会经济的宏观整体看,完成一定的产出交易应该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后者把货币看成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交易媒介,从微观个体持有财富的“偏好”出发,讨论在财富量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作为财富的一种体现形式)。
如同消费需求一样,货币需求也是以“支付能力”为前提的,这个前提是“财富总额”。一个人的货币需求是指他拥有一定的财富时,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那部分财富。故货币需求是资产选择的结果;由个体到社会有一个加总过程。
2018/8/13
3
传统货币数量论
早期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的关系,不是直接研究货币需求。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和《赋税论》中均关注过货币的多少对经济的影响;亚当•斯密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所流通的商品价值量;约翰•穆勒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便利交换的工具,货币的价值由其供求决定。
一般认为,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
购买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是货币数
量论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它原本
是一个恒等时,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货
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体现了宏观货
币需求量。 Irving Fisher, 1867-1947
2018/8/13
4
传统货币数量论(续)
现金交易数量论
探究是什么决定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支出总量:
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全部商品交易量。若M为流通中的平均货币量,V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则有交易方程式:
由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不易获得,且人们关注的是国民收入,故以实际国民收入Y替代T后的“交易方程式”:
特点:1) 只关注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2) 是一个恒等式
2018/8/13
5
传统货币数量论(续)
为什么一个恒等式就成了货币数量论呢?
货币流通速度V由支付习惯、信用发展程度、运输通讯条件、社会因素等制度决定。短期内不发生变化。
工资和物价变化灵活,经济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国民收入Y短期内也保持不变。
货币市场均衡,流通中的货币就是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
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观点: 短期内,
物价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成正比。
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
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不变,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与利率无关。
2018/8/13
6
传统货币数量论(续)
缺陷:只关注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没有认识到货币是财富的一种形式。正是存在缺点才使得后人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余额数量论
由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及其学
生皮古等人发展起来。
分析的出发点:货币是一种资产,
具有储藏职能,探讨是什么因素决
定人们持有这种资产。
马歇尔提出现金余额说,皮古完成 Alfred Marshall, Arthur Cecil Pigou,
“剑桥方程式”(皮古方程)。 1842-1924 1877-1959
2018/8/13
7
传统货币数量论(续)
马歇尔认为费雪的交易方程只是恒等性表述,没有说明支配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要发现这个原因,必须考察一国公众以货币形态保持其购买力的数额。他认为人们通常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的形态储存,其余以非货币形式持有。作为备用购买力的货币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下列三者的比较:1)储藏货币的利益(便利与安全);2)购买消费品所得的享受,3)投资生产所得的收益。这个备用购买力就是一国通货的总价值,又称“真实余额”(real balance),也就是货币的真实需求。依据真实余额而保持相应的通
货币金融 6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mba20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