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xingwei08@
乏火灾安全管理教育,行为就不一定符合规范,甚至盲目从事,不合乎客观要求,容易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以便做好火灾安全管理工作。
(二)火灾风险的成因与物质因素
许多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能够然烧。因此,火灾风险的成因与物质所具有的燃烧特性是分不开的。燃烧现象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燃烧就不会发生。一切物质燃烧都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先是氧和可燃物的分子相接触而开始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温度不断升高,达到自燃,然后便进入连续的燃烧阶段。
物质的燃烧性表明,各种物质都是处在不安全的状态。火灾安全管理研究物质燃烧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不同物质的燃烧特性,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和方法,将不安全状态的物质转变为安全状态,或改变物质燃烧条件来控制燃烧,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三)火灾风险的成因与技术因素
火灾风险安全管理技术直接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它的根本职能在于对火灾因素的控制。在火灾安全管理工作中,技术能够控制火灾发生,但是出现技术缺陷,也会发生火灾事故。
包括设计对象的使用性质与设计要求不符合;选用材料与使用要求不符合;安全技术设备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强度计算上的错误;结构不合理;没有配套设计消防安全技术设施或不能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等方面。
、制造上的缺陷
施工、制造上的缺陷和不足包括施工、制造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方法不合理,工艺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等方面。
、保养上的缺陷
由于各种设备、设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而磨损、耗伤、老化、腐蚀、失灵等,缺乏维修、保养致使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或者缺乏安全作业的技巧等原因,增加了事故的可能性。事实告诉我们,火灾风险的成因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水平高,火灾事故就会减少;技术水平低,或出现技术缺陷,就会造成火灾事故。因此,要广泛采取技术手段,针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物质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地预防、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各种工业企业的火灾危险性通常是根据其生产、使用的物质(包括原料、半成品等)的物理、化学性能,生产加工,使用条件和工艺流程等来确定的。中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见表2-2-3)
表2-2-3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甲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
闪点<28℃的易燃液体;
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
常温下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可爆炸的物质;
遇酸、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黄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在压力容器内物质本身温度超过自燃的生产。
乙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
闪点≥28℃至60℃的易燃、可燃液体;
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
助燃气体和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生产中排出浮游状态的可燃纤维或粉尘,并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者。
丙类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
闪点≥60℃的可燃液体;
可燃固体;
丁类
具有下列情况的产生:
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产生;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
常温下利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
(二)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中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见表2-2-4)。
表2-2-4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贮存物品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甲类
;
,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28℃的易燃液体
<10%的可燃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的固体物质;
、受热、撞击、摩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黄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乙类
;
≥28~60℃的易燃、可燃液体;
风险与风险管理121-14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