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个百分点,%;约1/3以上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
图 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去向分布
根据上图,%,%的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的人正在准备考研和准备留学,%的人放弃求职与求学。%,%。
2009届毕业生毕业后立刻在国内外读研比例明显增加,,,%;,%。
图 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分布变化*
*图中的“有半职工作”以及“无工作,毕业后读本科”均是2009届新增的问题选项,故2008届、2007届缺失。后文中均是如此。
从上图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分布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说明:麦可思对大学生(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的开展是在毕业半年后,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是由于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工作了几个月也能够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麦可思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10类:受雇全职工作;自主创业;有半职工作;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正在国内读研;无工作,准备国内考研;无工作,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无工作,毕业后读本科。这10类毕业状况叫做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其中,已就业人群包括三类:受雇全职工作;自主创业;有半职工作。
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注意,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政府教育机构统计的就业率通常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也就是本报告中的非失业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升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升本人数。
2009届高职高专就业率增长幅度大于本科
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2009届“211”%,比2008届(%),这一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比2007届(%)。
2009届非“211”%,与2008届(%)基本持平,比2007届(%)低了3个百分点。
%,比2008届(%),比2007届(%)。连续四年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高于非示范院校(%)。民办院校的就业率最低(%)。
图 “211”院校2007~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分布变化
图 非“211”本科院校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分布变化
图 高职高专院校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分布变化
图 2006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失业率四年变化趋势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009届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最高
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从2009届大学毕业生分布的经济区域差别来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最高;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最低。
分学校类型来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居2009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榜首(%);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居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榜首(%)。
图 2009届不同经济区域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说明:
经济区域:麦可思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把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八个经济体系区域: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