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92派”
没有哪一代的企业家拥有如此深刻而统一的群体记忆,并以一个特殊的年份为自己打上标签――“92派”。这群在1992年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而纷纷主动下海创业的体制内知识分子,如今在商海已浮沉整整二十年,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执迷,有人勘破……他们的主动抱团,让那段历史再度被重提,也让这一波人物群像愈发清晰。
无论未来他们还将走多远,这一代的崛起者,已经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命运,并伴随着那个空前的时代在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经验。
群像:成功这张皮
安于清贫,素来被视为传统美德。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过去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猛烈冲击,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由于其实现途径的大大增加而得到空前释放。
1992年前后,中国诞生了新一代企业家,在今天仍然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中坤投资董事长黄怒波、鼎晖创投创始人王功权、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等。这些人的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
“92派”的崛起之路与精神特质,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非“热血”二字莫属,即便是在20年后,他们仍然不甘寂寞。
事实上,“92派”这个词便是由陈东升首次提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等社会主流精英下海组成的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家群体”。在6月的《九二派》新书发布会上,他解释道,“‘派’不是派别的意思,而是以1992年作为分水岭”。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陈东升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术派”,从1988年到1993年一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任常务副总编,直到他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6年,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拍卖事业,又创建了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弃文从商,但他至今仍以“经济学票友”自称,他常挂在嘴边的词是“市场经济”。陈东升身上保有的那股学者范儿,将草根出身的第一代企业家与“92派”区分开来。
今年2月,已经两鬓斑白的陈东升以“中国保险第一人”之姿站上了哈佛讲堂,泰康也成为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保险品牌。
尽管功成名就,作为“92派”的老大哥,进入“知天命”年纪的陈东升依然深知泰康离“伟大的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心底,“伟大”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词。他时常在采访中提到老友冯仑的那句
“伟大的企业是熬出来的。”同为“92派”的代表人物,惺惺相惜之意可见一斑。
如果不提,很难有人相信冯仑与陈东升年纪几乎不相上下,除了外表的差异,冯仑言谈举止流露出的风趣与亲民,也容易让人混淆他的年龄。和冯仑类似的还有另一位地产界大佬――同为“万通六君子”之一的潘石屹。如果要将“92派”的众多企业家归类,那么冯仑和潘石屹绝对可以算作呼风唤雨级的“商业偶像”,不仅因为房地产行业备受瞩目,更因为两位大佬不安于室,热衷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针砭时弊,总能引来群众的围观与争论。对此,冯仑也自我调侃为“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不当事”,尽管他声称“希望能建立一个让企业家只管创新与纳税,别的什么都不管的健康制度”。
但正是这种在体制内造就的“齐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让“92派”企业家在体制外真正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不断缔造商业成就的同时,诠释
围观“92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