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一次主题演讲活动中,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近几年来研学旅行也的确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行进着。
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秀传统,无论是孔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六国,宣传儒家理念,还是盛唐时期,学子们下场科举前增长见识、宣传自己的游学,这些都蕴含着古人最朴素的教育理念——知行合一。现在我们所推行的研学旅行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教学实践。
研学旅游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呈现出的效果的确也还不错,但是离我们最初想要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毕竟是新兴产业,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研学旅游基地的单一
近年带着学生参加了两次研学旅游,所去的地方都是爱国教育基地。我国有着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源,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爱国教育基地修建的十分不错,全新的装修,全程的讲解……很是相似。学生起先还有兴趣,跟着讲解员边听边走,但慢慢的就玩游戏、打闹去了。尤其是第二次研学过程中,一些同学到达爱国基地后,讲解员才讲了十分钟他就拿出手机玩去了。这一现象,虽然有学生爱玩的天性在,但在我看来,基地建设的单一是主要原因。大部分的爱国基地除了内容不同外,其它基本雷同,缺少基地特色;再有,讲解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讲解时流于表面,同学们有较为深入的问题时很多答不出来,更不用说把基地的文化内涵、革命精神讲出来了。
其实我国地大物博,又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可以动员社会广泛的资源,除了红色教育基地外,像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祖国大好河山、工厂、农村、企业等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基地,甚至可以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其次,加强基地建设,丰富教育方式,让学生除了看、听,还可以动手实践,当然还要加强讲解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要体现这份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和听得进去。
二、研学旅游计划的千篇一律
王司长说过,研学旅游"两不算,两才算",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叫研学旅行;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亲身体验。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在实际的研学过程中,学生看的多,听的多,而对于动手的机会基本上没有,这除了研学基地开发不够外,学校的研学计划做的缺乏新意是主要原因,毕竟学生的研学旅游是由学校组织的。选择基地时,除了爱国教育基地,也可以多做其它选择,像城市孩子下农村,进工厂、企业,动眼动口
论文 研学旅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