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穷二白着色
一穷二白,我们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国家。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有过这样的阐述:“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就当时的中国来说,国家“穷”的实质就是民穷,整个也难改善。
为此,政府曾实行过计划经济,将有限的资源有计划、有控制地提供给庞大的人口群体去消费,同时还要留存一些为经济发展蓄力的基本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土地多寡是衡量一个农村家庭是否贫困的主要依据,整个国家都处于贫困状态。
这是压制消费需求的特定时期,也是一个全国各族上下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每项投资,每项政策,每个决定,都可以看成初步的扶贫行动。对于每个人来说,扶贫的机会都是相对均等的。送钱发物的救济式扶贫成为人们对于扶贫的第一印象,这也被看成是政府开始扶贫工作的标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人们获得财富的圣地。大量百姓手中的资金逐步向一些敢于先吃螃蟹的人手中集聚,这一地区与以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要财富获取方式的内地经济差距开始拉大,群体性的贫富差距也开始显现。1978年,全国仍有1/3以上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况,但富人已经开始成倍增长。
198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制定了全国性农村扶贫开发计划,从中央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到省市县甚至乡镇都建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机构的组建也意味着以往分散在民政、农业等部门的救济、扶贫职能统一到了一起。政府明确扶贫开发办公室就是要在全国贫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
扶贫机构的组建也意味着扶贫开发将是对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实施的特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完成脱贫致富和农村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划一条农民的收入线和政府的财政收入线作为目标线,线下的享受扶贫政策,线上的不仅无缘,实力雄厚的还要“匀”一部分过来支持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
1993年,按照当时的贫困人口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000万。199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目标到2000年基本解决剩余的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龟与兔赛跑的开始,追赶是一种趋势,完成时限定在了七年。
但众所周知,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七年后的2000年,得益于改革开放助力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而贫困地区虽然经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与东部居民的收入差距依旧明显,政府如果固守旧有的扶贫标准只能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绝对贫困数字的缩减完全掩盖不了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
长久以来,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要想使其脱贫致富,农业是能选择的最大切口,从种植到养殖,从畜牧到渔业,从旱地作物到水田种植,瞄准农业开展扶贫开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思维定式。
中国农耕文明已经走过数千年,真正通过农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时期屈指可数。贫困地区想光靠农业实现脱贫,显然不行。扶贫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200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里制定了一些在今天看
为一穷二白着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