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
小学数学学科简报
第三期
主编:吴正宪王永春宋燕晖
责编:宋燕晖窦丽娜
阅
读
导
航
卷首语专家视角
精彩作业研修心语
你问我答温馨提示
耕耘絮语
从思维与情感两方面读懂学生
吴正宪宋燕晖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可见,只有全面了解、读懂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现实教学中,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读”学生?怎么才能“读懂”学生呢?
读懂学生的思维首先要读懂学生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最有观察价值的元素之一,教师要读懂学生语言表象背后的信息。学生的语言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其思维与情感的需求。其次要读懂学生的错误。错误是资源,其中包含了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大量信息。还要读懂学生的困惑。困惑是学习的一道障碍,读懂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读懂困惑会架起师生精神世界沟通的桥梁。
要读懂学生的情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心理。心理状态制约着学生行为,教师要以童心感悟童心,以童心理解童心。读懂了学生心理,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其次要读懂学生的表情,表情是无声的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会解读学生的喜悦、忧虑、惊讶、茫然、期待、渴望、满足、需求,等等。此外,还要读懂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造成不同个性,读懂学生,才有可能因材施教。
尊重是读懂的前提。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是读懂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换位思考”是读懂的手段,教师一定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思维障碍等。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读懂学生,在“对话”中感悟、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和成长中的需要。
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状态,用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真心寻找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真心与学生做朋友!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
——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
张丹(北京教育学院,北京 100011)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统计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统计学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那么,数据分析观念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如何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本文访谈了东北师范大学著名统计学家史宁中教授,并辅助于资料查询等形式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问:您在多种场合不断强调,无论哪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应该抓住这部分的核心内容,那么统计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史教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希望在课程中给出一些关键词。关键词是某部分学习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个就叫做核心词,或者叫做核心内容。统计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分析,统计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提出了数据分析观念的核心词,就跟代数学习里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等都是核心内容。
▲问: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数据呢,数据与数有什么关系呢?
▲史教授: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处理的数据主要是用数来表达的,当然这些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脱离实际问题的单纯地数的研究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不是统计的内容。但是,这些年随着信息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事实上,现在的数据不仅仅是数,图是数据、语句也是数据。比如,人们在网上经常用GOOGLE来进行检索,GOOGLE是用统计的方法来进行语句检索,此时统计处理的是语句,我们把这些都叫做数据。
▲问:能不能这样理解,只要蕴含着一定信息,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统计能帮助人们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大量的信息?
▲史教授:是这样的。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各行各业中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以,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第二,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通过数据
2013小学数学第三期课程简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