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弥留之际》的圣经原型解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弥留之际》的圣经原型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进行圣经原型解读,探究福克纳在创作过程中与圣经的巧妙结合,传达小说对人类堕落冷漠的批判及人性光辉的赞扬。
关键词:圣经原型;我弥留之际;人物形象
作为福克纳第二部杰出的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创作过程是福克纳所有长篇小说中最为顺利和舒畅的。虽然小说依然采用了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等写作手法,但相比起《喧哗与骚动》情节更加连贯,字面上更容易理解。福克纳所生活的美国南方被称为“圣经地带”,因此,他创作小说的手法和塑造的人物必然受到圣经的影响,《我弥留之际》也不例外。奥唐奈就说过:《我弥留之际》基本上是个传奇;衣衫褴褛、道德败落的山民们扛着艾迪?本德伦的尸体,历尽千辛万苦向杰弗生的墓地进发,尸体的臭气和盘旋其上嗡嗡作响的苍蝇吓得人们退避三舍――这种送葬与中世纪时送灵魂去赎罪不无相似之处[1]P8。所以,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进行圣经原型解读,探究福克纳在创作过程中与圣经的巧妙结合,传达小说对人类堕落冷漠的批判及人性光辉的赞扬。
一、新路历程
本德伦一家以把艾迪的遗体运回杰弗生安葬为最终目的开始了他们的历程,这一路上的经历和《旧约?出埃及记》的故事结构极为相似。出埃及记中摩西和其兄弟亚伦受到神的指示带领着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走向迦南――流有奶和蜜的地方,其间历经磨难,受到神的考验,最后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到达了理想之地。《我弥留之际》中,本德伦一家遭遇到洪水和火灾,但这趟新的历程中,福克纳通过不断转换人物叙述角度对本德伦一家人物性格进行全面的揭露,对人性的阴暗面做出批判,把一个南方旧传统统治下的社会缩影展现在作者面前。作家就像《旧约》的上帝, 把他的子民驱逐到荒野之中, 受苦并且寻找爱的真谛;故其悲惨的气氛始终隐含着一种召唤, 隐含着心灵对于迷途与归宿的告白[2]P56。
首先,从本德伦这个名字(英文是Bundren)的设置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urden,负担和责任,由此看轻易看出福克纳对圣经中受难主题的借鉴,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就曾提出:受难是基督教之最高诫命――基督教之历史本身,就是人类之受难史[3]p100。故有肖明翰教授说:如果不了解南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福克纳和他的创作[4]p114。整部小说就是一部本德伦家庭不断企图摆脱负担和责任完成心灵救赎的受难史。安斯不顾任何人的阻碍坚持要完成艾迪的遗愿把她的遗体运回杰弗生安葬,表面上是遵守承诺的表现,实则是安斯借此趟旅程摆脱艾迪对自己生活和精神最后的束缚,他在艾迪死后说的第一句话是
“现在我可以装假牙了;对于达尔,他对朱厄尔的妒忌也许会随着艾迪的最终安葬而逐渐消失,进入疯人院也摆脱了他把人事观察得过于透彻所带来的有异于常人的负担;杜威德尔摆脱身体负担的失败暗示她将会面临着更大的精神负担和责任。其次,福克纳把这部小说取名为《我弥留之际》,这个书名取自于荷马史诗《奥德赛》,通常人们理解的弥留之际持续时间不会长,但小说具体描写艾迪离世前的景象却只是前面的12个部分而其中涉及到艾迪弥留之际的叙述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福克纳所指的“我”和“弥留之际”并非单纯的指代艾迪和肉体的死:由于小说是以本德伦一家运送遗体到杰弗生为主线,而这个“我”正如家

《我弥留之际》的圣经原型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