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萧红的另一种可能性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汤唯饰演萧红
“我叫萧红,原名张?莹,1911年6月1日农历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红十字会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医院,享年31岁。”
全黑的背景,扮演萧红的汤唯端端正正只露上半身,直视观众,几乎不带任何感情地念出了以上台词,黑白镜头的质感使得她仿佛是一张开口说话的追悼会照片。这是传记片《黄金时代》的开头,尚在人世的萧红用历史教科书般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命运终点。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这个开头如此重要,以至于记录《黄金时代》创作过程的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也原封不动地沿用。编剧及监制李樯称之为“预言性讲述”,在这种讲述中,时态的复杂性尚未达到《百年孤独》那个著名开头的程度,然而以此作为全片的起点,已然披露出这部电影在叙事风格上的野心。
与这种野心相对应的是电影的体量:据说《黄金时代》拍完后长达6小时,初剪版4小时,目前正式公映的版本是178分钟,《她认出了风暴》也有两个半小时。
“其实发行方面也可以争取再长一点,问题是考虑到观众的耐力,通常两个小时已经是差不多,三个小时已经是极限,看不下去了。”导演许鞍华告诉本刊。
尽管10月1日才全国公映,围绕《黄金时代》的宣传却已进行了大半年。一方面举办以“萧红”和“民国”为主题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沙龙,邀请各界文化名人提前看片,并与主创一起座谈;另一方面,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从高校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展映。在北京,与电影档期几乎重合的,还有一个《黄金时代》电影故事展,地点是在海明威曾使用过的“Moleskin”品牌笔记本的全球旗舰店内。这些非常规的营销手段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萧红这个人物的认知度。萧红是一个小众的题材,然而作为一部汇集30多个明星演员的“文艺大片”,《黄金时代》有65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说起民国才女,萧红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林徽因和张爱玲。“就情感纠葛而言,和林徽因有关系的几个男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地位远远高于与萧红有关的萧军、端木蕻良,这些东北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属于比较偏门的。”李樯说,“就读书而言,读萧红的人并不多,不像张爱玲。”
直到最近,还不时有人把《黄金时代》误认为是王小波同名小说的改编电影。这个片名的来源也称得上偏僻,来自1936年11月萧红旅居日本东京时寄给萧军的一封信,其时鲁迅已经逝世整一个月,这一个月来,萧红一直发烧、口腔溃疡,写作被迫暂时停顿。这封信写得很长,絮叨完各种琐事、快要结尾的时候,萧红猛悟似的忽然写道:“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在宣传口径中,“黄金时代”这个词因为脱离萧红书写时的具体语境,而变成了对民国特定阶段的一种标签式的想象,然而在影片中,萧红的这段原文被完整引用,变成旁白,在俯视的镜头角度下用来烘托萧红那一刻内心的巨大创伤。
“其实圈内人觊觎萧红这个题材由来已久。”《黄金时代》执行制片人程育海告诉本刊,“早在2006、2007年,我就听到很多人跟我说想拍萧红,尤其是东北帮出来的影视人,对萧红是有情结的。但是萧红很难拍,剧本能写好就不容易。”
制片人、星美影业总裁覃宏形容看了李樯的剧本
《黄金时代》:萧红的另一种可能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