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文献综述
摘要:2001年后,银广夏和安然等重大审计丑闻的曝光,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倍受质疑。自此,各国政府的监管机构都纷纷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纳入了重点监管范围,国内外学者也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整理了有关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相关文献,首先界定了审计意见购买的含义,然后对国内外有关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动机与方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括,并对文献进行了评述和总结。
关键词: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审计收费提高;事务所更换
19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和布坎南最先提出了“审计合谋”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了“审计意见购买”这一名词,将其定义为:“即使相关的会计处理会损害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上市公司仍会通过寻求与自己的财务主张更一致的注册会计师来满足对财务报告的需要”。
关于审计意见的购买行为,贾震(2002)认为,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不论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如何,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一定会出现。的确,审计意见购买行的发生屡禁不止,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何在?国内外的学者关于审计意见购买行文的研究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的?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将前人有关于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我国刘国常(2005)等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产生,这源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层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可能性,这就滋生了对会计和审计的需求;而审计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了审计意见购买需求的产生。朱锦余(2001)在文章中曾阐述,我国的审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会计师事务所在供求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程李梅(2003)也认为,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具有“经济人”的属性,所以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风险责任较低,以及相应的报酬激励机制的残缺都会导致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发生。
国外学者很早就展开了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动机研究。其中,Burton和Roberts(1967)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研究。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管理层变更,另一方面是新的融资需求。但是他们没有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出于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这一种可能性。1982年,Chow和Rice也对事务所变更和审计意见购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卡方检验,Chow和Rice得出结论,上市公司在上一期收到了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之后,在新的会计年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非常大,它们之间呈现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chwartz和Menon(1985)则是选择了132家经营不善的公司,研究失败企业的事务所变更。同样是通过2
×2列联表的卡方检验,Schwartz和Menon发现,经营状况不好的公司比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会更频繁的更换事务所。这说明,存在财务问题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购买审计意见的倾向。
早期,国内关于审计意见购买的研究普遍认为,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后会选择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以求得标准审计意见,这就是所谓的审计
关于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