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监测与防控技术
提纲
一、病原与寄主
二、分布与危害
三、症状识别
四、柑橘木虱
五、传播途径与影响发病因子
六、检测与监测方法
七、防控措施
一、病原与寄主
1、病原:学名 Liberobacter asiaticun Poona et
分类地位薄壁菌门韧皮部杆菌属
英文病名 Citrus Huanglongbing HB,Afrian greening disease
病原形态:为一种似gracilicute的格兰氏阴性细菌,存在于韧皮部的筛管细胞内,通过连续超薄切片之电镜相片观察,该病病原成熟体为直杆状,大小为350-550×600-1500毫微米,有二层外壁膜包围,壁厚为20-25毫微米。属多形性,生出弯曲的长杆体而生长为新菌体(100-250×500-2500毫微米),衰老后成为球状体,直径700-800毫微米,并含有稀薄细胞质。
病原分类
A. 亚洲型
B. 非洲型
分佈于亚洲
分佈于非洲
耐热, 在250-350C下病状明显
热敏感, 在200-250C下病状明显
传病昆虫是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传病昆虫是非洲木虱(Trioza erytreae)
病原Liberobacter asiaticum
病原Liberobacter africanum
2、柑橘黄龙病自然寄主
柑橘黄龙病病原类细菌能感染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中大多数的柑橘品种、种及杂种和一些柑橘近缘种。宽皮橘类、橙类、柚类、柠檬类、杂柑类和香橼类等是病原主要寄主;蕉柑、椪柑、茶枝柑和年橘等品种最易感病;温州蜜柑和橙柚类较为抗病。其他寄主包括九里香、菟丝子等。
柑橘黄龙病发病历史
19世纪初广东省汕头地区
十九世纪末广东省潮汕地区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广东潮汕、新会,福建龙溪、福州和广西柳州、玉林等柑橘产区
七十至八十年代初福建、广西、海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和台湾相继发现
目前分布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福建、四川、江西、浙江、台湾
柑橘黄龙病发生与防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