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暴力美学论文范例采编(共4篇).doc电影暴力美学论文范例采编(共4篇)
第1篇:浅析暴力美学在当代国产暴力电影中的审美接受
一、何谓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电影和电视艺术批评的一个焦点,可是由于所持的话语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对于暴力美学的定义也呈现出种种差异。在本文中,我们仅以最常见最普遍应用的定义来介绍“暴力美学”。“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昆汀·塔伦蒂诺代表作品有《低俗小说》《杀死比尔》,吴宇森的作品有《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代表作品有《黑客帝国》系列等。其中把“暴力美学”这个词眼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莫过于《罪恶之城》。
笔者就近五年电影批评中有关暴力美学的研究状况加以分析,试图从中厘清与暴力美学相关的问题,并且努力在信息分析中对这一关键词做出理性辨析。
二、调研过程
1、研究方法和思路。综合国内外对于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研究,为了方便填答和更好地统计和分析数据,笔者选取X上挂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大大节省了后期数据处理的时间。最终确定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公众对于暴力美学的理解;国产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影片暴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公众的审美接受程度以及暴力美学的发展应用前景。力图通过分析暴力美学在当代国产电影的积极和消极表现以及观众的反应,帮助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呈现出更好的表现技巧。
2、样本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X络上对电影感兴趣并且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有所了解或者并不了解但有意向了解的群体。样本覆盖了高中生,在校大学生,公职人员,学生家长等,样本年龄跨度从15岁的青年至45岁的中年人,其中20-25岁约占样本总量的三分之二,:1,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
3、抽样方式。采取非概率抽样中判断抽样的抽样方法。
三、暴力美学在当代国产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及观众审美接受现状
1、公众对于暴力美学的理解状况
%的人对于暴力美学并不了解,半数以上的人没有听到过“暴力美学”这一词汇,%的人对于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这部分人主要是通过观看影评的渠道接触到“暴力美学”。80%以上的人都误以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指的就是电影中的打斗场面和血腥场景。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对“暴力美学”的理解仅是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较为狭窄的主观判断,暴力美学在公众中的理解度是十分有限的。
2、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
电影中的“暴力”呈现方式是纷繁复杂的,在荧幕上的表现不仅仅包括枪战,打斗,血腥和死亡等,还包括脏话、色情、和一系列非常规心理如复仇心理、变态心理等。对于这些不同的表现元素,很多影片采取“淡化”的方式以消解暴力的“暴力意义”,而强化其“美学意义”。吴宇森惯常在电影中使用十字架、白鸽、双枪飞身出击、爆炸火焰前滚动的慢镜头等,这些元素使打斗枪击场面充满一种诗意的壮美,从而淡化了影片的暴力色彩。根据调研,%的人认为许多国产电影并未对暴力进行淡化,%的人认为很多国产电影都十分注意对暴力进行淡化,%的人认为国产电影依靠暴力追求感官刺激,从而弱化了影片主题。
3、影片暴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对于影片中的暴力呈现,很多人看法不一。75%的人认为影片中的精彩打斗和血腥场面增强了“大片即视感”,这部分人80%左右的为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12%的人认为影片暴力太过血腥残酷,弱化了电影主题,还有52%的人认为电影中的暴力倾向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45%的人认为影片暴力会诱导犯罪,为犯罪心理提供一个参考,这部分人主要为年龄35到45岁之间的学生家长群体。
4、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于暴力美的欣赏也愈来愈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美学正是一种导演、观众、传媒共同炒作起来的消费文化。暴力美学成为一种商标,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但是,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暴力美学的审美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暴力美学的审美接受,不同的观众对于暴力美学的接受存在着审美与审丑的分歧。
5、暴力美学的发展应用前景
暴力美学是一种“化丑为美”“假中求真”的艺术形式追求,暴力在自然中被视为丑,电影中暴力表现形式的美丑不等同于艺术本身的美丑,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安排和创作。那么,如何才能让暴力美学更好地服务于电影本
电影暴力美学论文范例采编(共4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